马添水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三中学 广东·广州 511300)
在初中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的教育任务,在班级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展开全面的德育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在初中教育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在初中教育中,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且容易受到新事物影响的条件下,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中,这将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为此,在新形势下,班主任应当结合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求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探索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班级管理和班级德育的实效性。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存在片面的认知,将其当成教学任务来完成,导致相关德育教育工作以学习成绩为相关内容进行开展,但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以至于德育教育变成应试教育的辅助手段,没有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与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传统的、僵化的、固化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需求,不仅会将学生通过学习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级,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同时还会在较大程度上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间接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甚至引发其他心理疾病问题。
通常情况下,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通过班会的模式开展,而班会的组织召开仍以传统说教为主,例如名人故事讲述、学习经验分享,以此督促学生应当按时完成作业,并且主动向优秀的学生学习。还有部分教师会将班会课作为主科教学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班会应有的教育作用,更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在其他课程教育中,缺乏渗透式教学理念,不能将德育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而是将德育教育变得过于正式、过于严肃,不仅不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班级秩序的构建,影响师生关系,导致班主任工作压力过大,影响教学效率。
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品德、品质成长的工作,在实施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好公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而为品格的形成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奠定基础。为此,这就需要充分结合班会其和他实践活动以及课程学习的方式,全方位展开,抓住一切育人的契机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在部分班主任的教学管理中,仍旧将德育教育围绕成绩展开,围绕班集体的荣誉展开,不关注学生内心实际的需求,不了解学生面临的困惑。尤其是在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各种信息技术娱乐手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更是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阻碍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以育人品质为核心,在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施中,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教训素材,并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实现感恩教育。例如,语文课程教学中针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完善的人格。同时,配合班级主题文化活动,举办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性主题活动,让具有不同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并通过其特殊的表达形式诠释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并化成行动指南,对其实际的生活的困惑或者错误认知产生正确的引导。例如组织系列性班级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板报设计、手抄报设计、歌舞展演等,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感恩故事,以表达对于父母、师长及国家的感恩之情,塑造良好的集体精神风貌。同时,还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不同品质和不同学习能力为特点,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例如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表达能力强与行动能力强的学生之间相互鼓励、进步,引导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形成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及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班主任应当加强对初中生青春期心理的分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表现,同时关注其行为习惯及背后的原因,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模式,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沟通氛围,真正能够捕捉挖掘到引起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及学生心中存在的具体困惑。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网瘾问题,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可通过网络文化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对网络产生正确的认识。还可邀请学生参与讲解,例如网络游戏的优势与危害,引导学生在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网络游戏达到有效的休闲娱乐效果。另外,如何正确应对网络中存在的欺诈以及其他负面文化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上网意识,理性管控上网时间,拒绝通过网络模式进行虚拟消费。在此过程中,还要加强法制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严格律己,形成文明品格,有效抵御不良网络文化对价值观念的侵袭。
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也应当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传统的班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使德育教育能够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在学生生活中反复出现,不断提升教育效果。例如,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困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比如考前焦虑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视频观看和团体沟通模式进行情绪疏导,让学生锻炼情绪调控的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再比如针对垃圾分类组织相应的公益活动,在班级或者校园内开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成果、塑造文明行为习惯的目的,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品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为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学成效,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在德育教育开展中,可以构建多途径的评价机制,制定可以量化考核与定性评价的考评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为目标。其中,量化指标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进行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例如以班会模式面向全班学生发起倡议,号召全体同学积极提供合理建议,进而实现评价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具体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情况、实践活动以及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等方面展开,评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成长性等,再结合学科评价、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得出全面的评价结论。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进步点,从正面不断强化,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灵魂所在,也是实现学生人格培养与品德培养的关键教育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叛逆期,容易情绪化,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容易引发各类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甚至走向极端道路。因此,应当改变德育教育理念,以更多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构建有效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