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琪
(无锡外国语学校 江苏·无锡 214026)
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近几年的初高考的英语试卷中,阅读的词汇量和理解难度都有所提升,要求中学生快速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在短时间内给出问题准确的答案。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表层的形连特征,深层的意连特征和不同文体的表意特征。Ausubel(1968)认为,文段本身并不具有含义,它仅仅为读者指出一条通往某种含义的道路。读者能否最终达到某种理解,首先取决于读者的认知结构。对于中国初中生的外语学习来看,阅读理解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还要掌握外语表达的深层背景及其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较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以词汇、语法为主线,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阅读材料本身的思想和隐含信息,即没有“从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入手,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张献臣,2009)。因此,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探寻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利用自己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对原文的意义进行解码与证实。
美国语言学家ZellingHarris在1952年《语言》这本杂志上首次提出“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概念。西方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在80年代中后期被引入国内,许多国内的语言学家也深入到语篇分析这个领域。1994年,胡壮麟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指出,语篇是一种自然的语言,如果被放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就会表达出完整的意义。语篇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词汇辨析和语法结构分析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注意力集中于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推理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上。
图式理论,作为语篇教学法的基础,从认识的角度探究阅读过程的本质。运用图式理论指导我们的外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三个图式着眼,分别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这一贯以来也是教师们非常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过度强调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是有关文章主题,即语篇内容背景方面的知识。比如这样一句话:A womanwithout amanis like afishwithout abicycle.字面意思很简单:一个没有男人的女人就像一个没有自行车的鱼。但是深层意思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却很难理解,其实这是英国国家女权运动经常说的一句话,即:Women don’t need men at all.因此一篇原版的英文阅读不仅仅是词汇+语法,里面还渗透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图式(形式图式)是“有关不同类型语篇的文体结构方面的知识”(Carrel,1992)。不同的语篇类型,如寓言、散文、短篇故事、诗歌、戏剧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框架,如果考生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一无所知的话,那么得分率就比较低了。
语篇教学是实施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围绕外语思维训练展开,具体可分为三个环节。本文以译林教材7A U5的reading部分Halloween为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各国的节日。通过对各个节日传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础背景知识,并感悟各国传统方面的区别。在运用语篇分析方法进行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语篇阅读教学过程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话题引入(Lead in),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者影音等材料,激发学生的背景图式,在加强学生对该话题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文章内容进行预设。由于本文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习万圣节的相关知识,点燃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个国家。这样有限定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之前就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预测和期待。
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略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判断文章的题材,补充拓展学生关于该体裁的“结构图式”方面的知识。接着通过课文的配图让学生继续预测文章内容,接着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抓住文章核心内容,领会段落大意,这一步骤可以和练习B1(万圣节的日期、活动相关的填空题)结合。快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信息点的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快速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先见到了“林”。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具体任务,如在本课中,结合B2,B3(判断万圣节信息的正误及描述相关活动的细节)的问题,学生进一步阅读,进而看到了“树”。而是通过英英释义的方式,在不打断阅读学习连贯性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解释;或者是引导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we play a trick on them”一句中提问“them”指代的是谁,引导学生注意到前后的衔接,关注到语篇的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前后呼应。
课文的二三四段讲述了万圣节的时间和习俗,这里可以设置成表格,让学生对比万圣节与春节的异同点,这样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适当延伸,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领悟中西方文化的魅力。
这一过程在于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学以致用。这篇课文是总分总的形式,以“Ilike Halloween best”总起,介绍了万圣节的习俗,最后以“It’s really a special day”结尾。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节日庆祝活动的异同,反思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图式和本节新学的图式进行复述、仿写和创作。
儿童在阅读母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为生词的存在而影响对文章的大意理解,因此在阅读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不讲解生词,试想如果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去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阅读就丧失了连贯性,成了碎片化阅读。如果对于对文章理解没有任何影响的单词,告诉学生可以直接跳过,实践证明,学生在词汇没有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全篇阅读,仍然能获取信息,抓取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清主题与主线,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预测下一部分的内容,注重学生综合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过程,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能力”(赵大中,2016)。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学完本篇文章后,学生应对文章的结构脉络了然于心,培养自己的仿写能力,在遇到类似的阅读理解时,能一针见血地挖掘出文章的主要信息点,提高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