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当代发展的研究

2021-01-02 19:43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卢钰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隐性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卢钰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变革是策应时代迅捷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代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立足于对其当代发展状态的分析,找寻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其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概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三类观点:

这三类观点从不同维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之“隐性”的含义,其有不同的着重点。第一类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和受教育者“隐性受教即无意识受教”的特性,把握较为全面;第二类观点只强调了教育者“施教之隐”,概括不够全面和准确;第三类观点较之第二类观点更为全面,关注到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特殊性,但仍然未点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中受教育者“隐性受教即无意识受教”的基本特性。

综合各学者论述,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类观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定义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当代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良性发展态势

1.借鉴继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开放的便利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界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会化的相关隐性教育实践方法并借鉴,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习采纳最多地是物质文化环境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法。通过对物质文化环境的搭构无形中对公民世家影响,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诸多国家的典型做法。利如以重要历史人物命名的街道和塑像等文化景观,其实质上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种做法在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例如安徽省以革命烈士陈延年和陈乔年的名字将道路命名为“延乔路”,道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值建党百年之际,无数市民自发献花留言,感怀革命者的意志及崇高的理想信,这种无形的影响显然更为深远持久。

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隐性教育方法,是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虽然这一套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借鉴古代“识文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巧用文化载体,“寓教于文”;借鉴“示范身化”隐性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发挥人格魅力,发展与教育者人格相结合的潜隐方式等等。

2.与文化元素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发展突出

紧密依托文化载体,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发展的突出特征。主要体现为在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载体的隐性教育方法取得突出发展。一系列如电影《1921》《革命者》,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趋于一致的文艺作品成了促进受教育者生成内化的情感或动机的催化剂,其负载和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加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具有这种特性和优势,优秀的文艺作品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主要载体形式,并在实践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首先,覆盖空间扩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不仅能充分覆盖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还可通过网络渗透教育方式、网络陶冶教育方式、网络实践体验教育方式覆盖受教育者的虚拟生活空间。其次,覆盖的群体多样,随着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张,所属群体范畴的多元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对社区居民、网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等的群体都能实现较好地覆盖。

(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当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向组织管理渗透的隐性教育方法发展明显滞后

“组织,是许多人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特定目标,将行为彼此协调一致的社会团体”,[1]而每个组织都会制定自己的规。如果将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要求渗入到其中,必定效果斐然。

然而,此方式在我国当代社会并未取得突破性地进展,这种不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要求向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管理制度渗透不足,许多组织管理制度具有较强地约束性和规范性,但对组织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的引导性和教育性还比较薄弱。二有的组织管理制度能较好地负载和传达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却缺乏相应的动力激发机制,不能与组织中的人们形成良性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仍然难以深入人心。而关于思想道德的制度规定便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发挥隐性育人功能。

2.与生活场域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法发展不足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分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对象的人文生活环境、大众传媒环境以及社区文化环境相结合的潜隐方式发展较为薄弱。

其一,与生活人文物质环境及其建设活动相结合的潜隐方式发展不足。首先,较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我国人文物质环境的建设面临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问题,因而与其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就缺失了附载思想信息的物质载体。其次,我国人文物质环境中的人文精神相对缺乏,许多耗资巨大、规模宏大的文化物质场所不仅没有蕴涵浓烈的思想文化内容,反而给身处其间的人们带来消极的思想情感影响。

其二,与大众传媒环境相结合的潜隐教育方式发展不足。与大众传媒环境相结合的当代潜隐教育方式面临着这样的一些发展障碍:首先,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它所具有的隐性育人功能。其次,大众传媒交往模式的去中心化,在增强交互性满足客体体验的同时,反之也渐渐模糊了主客体关系,使得教育者无法准确把握即时的信息反馈,从而增加了实施隐性教育的难度。

3.与显性教育方法紧密配合的和谐发展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具有渗透力强、可接受性高等优势,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它不能独自发挥效用,还必须与显性教育方法紧密结合,齐头并进,共担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在当时代的发展状态分析,它与显性教育方法的结合性并不强。这从整体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实施效果。

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首先,有部分教育者缺乏将两种方法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理念,不能以一种整体的思维去研究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其次,对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三、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科学发展的策略

(一)确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1.强化向生活领域全面覆盖与渗透的理念

在将其向生活领域全面覆盖于渗透的理念中,要把握这样几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首先,正确理解“全面”的科学内涵,即如何才能是全面地向生活领域覆盖与渗透。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效覆盖到受教育者的学校生活,又要积极覆盖到受教育者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

2.树立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与渗透的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朿有机地结合起来。”[2]尤其是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不仅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向,更是十分重要的隐性教育方法理念。

(二)着力发展与管理制度完善紧密结合的渗透形式

发展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管理制度的德性导向;二是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中崇德的激励机制。

导向,是指使事物向某个方向发展。任何组织管理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管理制度的道德导向性的基础。然而,不是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都能实现与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管理制度对可负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具有选择性,它通常亲睐容易深入人心、并易于广泛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好具有这样的特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渗透形式,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融入各个层次的管理社会制度中去,以强化各层次管理制度的德性导向。

组织管理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以崇德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崇德的激励机制是指,为人们道德发展服务、以道德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发展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要注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中崇德的激励机制,采用多种激励手段保障管理制度中的思想道德要求能转化成为管理对象即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

(三)大力发展优秀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正如亨廷顿所言,当今大国之间的较量已不是政治、经济、军事的较量,而是文明的冲突。各国都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本国政府对外的吸引力和对内的凝聚力,而文化因其柔软性却也恰恰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说教的刻板印象,施影响于无形,但这也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一方面需要严格对文化市场的把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催生出更多符合主流价值且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完善顶层设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构更多免费开放的文化场所,扎实文化事业,推进落实好全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民族气度以及数千年孕育出的民族精神熔铸其中,并以此为载体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思想道德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