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展、挑战和建议*

2021-01-02 19:43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林兰贞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网格群众农村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林兰贞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因此,深入研究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有何进展,在这一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困境和挑战要如何破解都很有现实意义。

一、案例概况

吕艺镇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东部,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镇域内32个村,面积113.6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人口4.8万人。该镇创新镇企共建、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以“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的“三化同步”的路径,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农业创优、农村创美、农民创富”。该镇是全国特色小镇—农创小镇,也是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乡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本研究选取吕艺镇为案例的主要原因是该镇是滨州市乃至山东省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且农村治理形态较为多样,普通农村和农村社区并存。同时作为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的吕艺镇,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体制和方式上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对这个乡镇进行考察,能够更为全面看到当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挑战。

二、主要进展

(一)治理基础

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乡村文化。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吕艺镇注重发挥历史文化的沟通、教化作用,用身边红色传统文化、戏曲文化资源,积极影响乡村社会治理的社会实践。

发挥戏曲文化作用。吕艺镇是吕剧发祥地,因吕剧发源得名。吕艺镇充分挖掘吕剧文化资源,实施吕剧文化传承工程,在艺术传承、人才培养、推广普及等方面持续用力,让地方戏曲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原创吕剧大戏《连心锁》就是一个成功典型。通过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成功再现军民共心抗击疫情的感人一幕,让吕剧戏曲魅力得到更广阔的延伸和绽放。

发挥红色文化作用。滨州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在吕艺镇高渡村。吕艺镇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依托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建设高家渡革命历史纪念馆,打造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最大限度挖掘、发扬和传承老区精神,让老区精神起到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治理体制

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吕艺镇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推动党领导下的“三治”融合。

在自治上,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议事决策机制、监督机制,规范自治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在法治上,创新基层法治工作机制,建立“1+1+N”工作机制,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安置帮教及社区矫正等六大职能。在德治上,加强新时代文化长廊建设,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有效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

(三)治理方式

科技支撑智慧乡村。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作用。科技发展丰富了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吕艺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依托网格服务管理系统和“雪亮工程”,建立统一信息共享平台,乡村治理服务体系更加高效。

构建“信息化支撑、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模式。推行全镇一张网,合并政法信访、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社会救助、民生服务等多个网格揉合为一个网格。在七个管区网格基础上,下面再细分47个基础综合网格和7个专属网格。在每个基础网格上建立网格党支部,以支部书记为网格长,以乡镇干部为网格指导员,根据人口和社情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网格员,实现“能进百家门,能调百家事”。

创新社会治理动态监管与分析,围绕农村征地补偿、新纳贫困户、土地承包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工程建设等11类共47项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连续3年未出现上访情况。

三、现实挑战

(一)农村干部能力不足

村干部是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尤其缺乏年轻有干劲、愿意扎根乡村的人。与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相比较,当下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社会治理内容非常丰富,不再是简单的一般性事务处理。例如农村环境整治、土地流转、农村养老等等,这些都是乡村社会治理要做的工作。如果沿用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难以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但是与之对应的现实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中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有些村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与乡村人才振兴的标准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现实鸿沟。

(二)农村群众参与不足

治理和管理区别关键的一点,治理强调的是主体多元化,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协商。但从现实层面看,农村党员和群众社会治理参与度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行政村和自然村中,很多村民缺乏参与的主动性。乡村社会治理更多由村“两委”和少数积极分子完成。在访谈中了解到,不牵涉自身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农村群众对村内事务普遍不热心、不出力。群众参与自治的意愿不高,就会增加乡村社会治理目标达成的难度。因为乡村社会治理本身要求是多元参与,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乡村治理效能难以充分显现。比如农村环境整治上,往往是干部在干,群众在看。农村环境整治主要依靠短期运动式治理,难以调动群众主动参与,治理效果自然难以持久。

(三)社会矛盾交织叠加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动。现实中农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群众的标准需求越来越高。尽管现在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逐年都有很大的提升,但与城市居民比较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这些社会保障对农村群众的兜底作用还十分有限。尤其遇到天灾疾病等情况这种影响就更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确实存在,农民在横向比较中也消减了一部分获得感。这些主观心理感受集合不仅是个体心理,也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倾向。如果乡村治理中不注重对这部分农民群体社会心理的关注,可能会引发现实中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些潜在风险。所以乡村社会治理中要做到防微杜渐,对乡村社会问题和矛盾进行干预和调控。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一是聚焦高线强班子。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采取留任提高、择优选拔、回请外引、下派锻炼等措施,放宽眼光从一些退休干部、返乡青年、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复员军人中择优选拔村干部,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二是精准培训提素质。根据岗位要求和自身需求,以业务培训为基础、法治培训为支撑、以常态化培训为保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农村干部队伍培训,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提高农村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三是注重关怀增活力。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实行在职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补贴、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落实正常离任村干部发放离任生活补助制度,让村干部踏实干事、甘心创业,消除后顾之忧,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实行村干部报酬“基础报酬+绩效报酬”的发放制度,对成效明显、表现突出的增加绩效报酬,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调动农村群众主动参与治理

农村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也是农民的乡村振兴。他们既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也会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受益。不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乡村的有效治理肯定难以实现。一是农村党组织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要做到第一时间回应,组织农村群众真正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养老等农民关切的问题解决,用有效治理的成效提升农村群众参与治理的信心,进而提升农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农村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要拓宽。在搭建多元化乡村社会治理协商平台的同时,将乡村社会治理中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拓展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广度、深度。

(三)注重乡村社会矛盾疏导化解

转型期乡村社会不可避免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要从做好农民社会保障、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繁荣乡村文化等方面进行回应,多方面提升农村群众安全感、公平感、获得感,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发展。一是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把更多医疗和教育等社会资源下移到农村,补齐农村医疗和教育短板。构建分担风险的社会保险网络,全方位、多元化构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农村群众求安避险的心理需求。二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立村民议事、乡贤参事等多种协商制度,吸纳更多的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到乡村自治体系,让乡村社会事务更多的置于监督之下。对一些风险比较集中的领域,要做好风险控制和预警的同时,设置乡村社会治理的柔性元素和缓冲地带,释放乡村社会风险。三是繁荣乡村文化。充分挖掘利用好乡村蕴含的文化底蕴,并揉以更加鲜活的乡村文化形式,在繁荣乡村文化中弘扬主流价值观,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网格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追逐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