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卿
(杭州市夏衍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7)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中国教育呈现出国际化、民主化、实践化的特点,教学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素质教育成为主流。化学与科技息息相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学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应对当前高中化学教育出现的缺陷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化学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全能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当今时代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目,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育虽然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开始尝试多媒体教学,但更多学校仍然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新媒体的使用和化学教学的融合度有限,依旧遵循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通过一遍又一遍讲述课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传授做题技巧,高考成绩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次,高中化学教育在应试教育下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课下练习、章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其自主学习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仅重视化学核心概念的传授,相比于专业知识学习,化学实验课偏少,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课本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度不够,使化学教育流于形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1.2.1 化学教育重应试轻发展,出现教育断层现象
当今的高中化学教育更多的是应试教育,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考高分,如何将学生送入大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往往只重视化学基础知识以及题型练习,化学实验也是仅仅以演示为主,学生的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较弱。然而,大学化学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这限制了化学教育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衔接,使化学教育失去了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限制。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高中主要为基础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基础化学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广度和深度有限;而大学主要为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教学素养,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出现教育断层现象,一些高考化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到了大学却跟不上教学进度。
1.2.2 课程设置不合理,压迫式学习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性
信息化时代高中化学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脱离学生主体,以学科知识传授为教学目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方面,高中化学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出发,从原子结构、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到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各个方面都有涉及,三年时间需要学生认识并掌握的知识点过于繁杂,这也使得学生对一些知识一知半解,难以形成系统性、整体性认识;化学实验教育流于表面,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以实现实验性化学知识的传授。例如教师在讲解化学实验时,通常并不会每次都带学生进入实验室来动手实践,大部分是将实验转变为演示学习或口头讲解,只要学生了解其实验内涵、能够应用到后期的解题中便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传统的化学教育甚至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老师侃侃而谈,学生一味地记笔记,缺少师生互动环节,没有及时的教学反馈。这忽视了人文主义教育观,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现阶段的课程改革。
1.2.3 现代信息社会实践驱使化学教育改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行各业跨越时间和空间,不再孤立存在与教学课本上,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资源开发,又比如引发全国乳业危机的三鹿奶粉事件,因掺入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25万婴儿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非法制造“毒胶囊”,这些都是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化学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揭示它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此外,信息化视域使得教育模式发生改变,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化学知识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作用于现实实际。
针对现阶段化学教育出现的断层现象,应当更新课程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化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化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实现高中知识与大学学习的有效衔接。教育具有终身性,不能仅仅为了分数和成绩而学习,一时的高分不一定意味着化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出发,才能保证知识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教育的本质作用。高中时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重视化学教育在高中教学和大学教学的衔接,加强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不仅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密不可分的,也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学生侧重于解题方式和成绩分数,除真正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外,很少有同学会深究化学课堂以外的文化价值,部分学生的机械式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到化学知识的枯燥和乏味,甚至出现反感心理。基于这些困境,学校教学办应当顺应课程改革要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具体策略的实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手段。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影视、动画等方式将枯燥的课程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营造一种真实的化学体验氛围,方便学生有效地融入教学,加强对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接受,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实施开放式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社会化,开展教学反馈和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门课程的良性发展,自然少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其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化学学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塑造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此外,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应当转变课堂角色,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师生互动,提高高中化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例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当中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的掌握课堂知识。与此同时,增加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化学教育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和拓展能力。这不仅仅对学生的高中化学知识积累和成绩有帮助,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
自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网络中的海量信息难以一一审核,使得一些未经取证的知识充斥网络并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网民的媒介素养有限,难以区分网络信息,长时间的流连于网络使学生产生网络依赖,造成学习时间的缩减;信息的杂乱无章也使学生的化学知识难以形成系统认识,学习丧失计划性和主动性。对此,应当建立网络平台信息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把关,尤其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要请专业人士来审核管理信息的发布,经常邀请专家学者针对现阶段化学教育出现的新知识和公众关注热点进行解读,帮助学生和社会大众对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加强化学学科同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一个学生的化学是否学的好,不应该只看他的分数高低,学校和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建构综合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化学学业成就的综合性。既要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发展潜力纳入评价细则,肯定并激励学生的过人之处,挖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或许这种方式在学生成绩方面无法立马见效,但是它对于学生的抽象结构水平的提高和化学学习习惯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能够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很大帮助。
虽然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懂得学生深度学习的必要性,但是在“高考是人生重要关口”的观念和命题之下,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奉行“唯分数论”,应试教育下的化学成绩是他们共同追随的目标,化学课程改革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实施和贯彻。因此,针对信息化视域下高中化学教育出现的问题,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和评价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实施,增加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反思的环节,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促进深度学习,加强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形成以化学视角认识并解决生活在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