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探析

2021-01-02 09:28苏坤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队伍

苏坤兴

(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部) 福建·福州 35000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队伍在贯彻全会精神,实现提出目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近年来,各高校在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台了许多有效举措,通过健全培养机制、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职业技能、改善工作环境等途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但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培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相应地对辅导员这支思政教育骨干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任务,要促进新发展就必须加强和改进依然存在的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1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职业发展定位不精准使辅导员队伍稳定难保持

保持队伍稳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重要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因学校行政管理发展的需要,陆续有优秀辅导员遴选到学校职能部门;另一方面,因选聘新辅导员时对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但没有职级的辅导员转岗为行政管理人员时,与同年进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在行政职务晋升上的竞争力较弱,一些辅导员产生挫败感;再则,面向辅导员群体设置的科级岗位主要是学工系统职务,职数较少,竞争激烈,辅导员感觉晋升难度大,要求转岗意识变强。较为频繁的人员更替不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也从侧面说明科学划定转岗年限和提高辅导员对职业发展前景准确认识的重要性。

1.2 岗位职责梳理不清晰使辅导员“主业”意识受影响

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九项工作职责,突出了辅导员的主责主业,其职责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事实上,一方面,辅导员以“生活保姆”式模式开展学生管理,耽于事务性工作的琐碎、重复,感觉“技术含量”低;另一方面,学生的各项事务、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部署,如同千头万绪的丝线都要通过辅导员这个“针眼”,一些不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如学院党建、后勤保障、教学任务承担等交付给辅导员,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主业。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学生群体特征对辅导员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挑战,加上要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给辅导员带来的较大精神压力,导致对自身职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较低。

1.3 专业知识储备不充分使辅导员职业能力待提升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群体成长体现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辅导员要深刻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在成才过程设定的目标作出对应的有效指导。要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必然相应地要求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升发展,以确保育人实效。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学缘结构方面,我校辅导员专业、学科背景来源相对多样化,在工作后接受的培训又较为零散、不成系统,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难以保障其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特点去应对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年龄结构方面,辅导员队伍往往过于年轻化,伴随相生的人生阅历不足、工作经验欠缺、理论知识储备不丰富等因素,导致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美好需求。

1.4 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使辅导员工作合力难体现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以辅导员为主,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为辅的协同育人体系。大部分高校也都有校针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制订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各自职责,但在实际执行中,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的功能被弱化,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未能体现应有作用,一是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这两支队伍老师的作为意识不够,只是当作一个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而被动参与,潜意识里却当成一个负担,未能形成主动意识而积极参与进去并努力作为,以至于出现不认真履职的现象;二是目标定位要明确,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侧重点区分不够清晰,使得三者在班级的具体工作中的重叠度较高,极易出现多头管理以及工作不协调的现象;三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沟通较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越位,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缺位,使得这两支队伍的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责泛化现象。

2 新时代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人才队伍规划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能担当、有作为、讲奉献的辅导员队伍。

2.1 注重规划,突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战略性

学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将其纳入人才及干部队伍发展规划,按照高校政工队伍建设总体要求,清晰“选聘、管理、培养、保障、发展”的一体化思路,落实落地有效措施,着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一是明晰工作职责。落实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身份定位,围绕国家规定的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内容和师生比例,界线明晰地突出辅导员与其他教育实施者的不同工作领域,确保辅导员专心于大学生思政工作,聚焦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引领;二是明确发展前景。围绕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大力推动辅导员队伍提升发展的支持系统建设,切实畅通辅导员“双线”晋升渠道。通过实行辅导员岗位职级制,鼓励优秀辅导员在自身岗位上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长期发展道路。做好工作满五年且有其他职业发展规划意愿辅导员的转岗推荐工作,助力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成长。

2.2 搭建平台,突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针对性

强化专业发展能力是提升辅导员队伍水平的核心,因此,要更加重视对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厚植思想引领的知识理论根基。一是抓好系统培训。强化辅导员培训的系统化,制定模块式培训计划,除了常态化开展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工作技能专题培训等,还需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能力、层次、专业等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业务能力培训,确保培训学习对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发挥实质作用;二是抓好理论研究。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组织申报校学生思想政治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成协作小组,以研究视角对待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思想问题,用研究成果带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三是抓好交流研讨。可依托辅导员协会等平台推动辅导员队伍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充分发挥辅导员协会交流研讨平台功能,通过协会促进各学院辅导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实现辅导员之间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协作协同、共同进步;四是抓好职业能力竞赛。通过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以赛促学、以赛比学,以赛带练、以赛代训,不断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比学赶帮超”氛围的形成。

2.3 规范管理,突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激励性

合理、有效、完善的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对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一是优化考核体系。确立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导向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从政治思想、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心理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结合辅导员工作作风、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级晋升、职称评聘、工资绩效等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发辅导员工作内在原动力;二是树立工作标杆。响应教育部对高校优秀辅导员进行表彰的举措,结合实际将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的表彰奖励体系之中,开展“十佳辅导员”“最美思政人”等选先树优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认同,确保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有体现,工作付出有回报,让辅导员工作有干劲、奋斗有方向,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三是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完善《辅导员奖励性津贴发放办法》,落实辅导员岗位补贴发放工作,在工作上、生活上重视和关心辅导员,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踏实工作。

2.4 健全体系,突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性

作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有力补充,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本科生导师队伍作用,努力形成三支骨干队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是抓好分工。明确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能和角色认知,妥善处理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关系。一方面,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应在教育活动中将教书与育人两大职能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兼职优势,寓教于学、寓教于行,充分发挥知识优势,解决学生学业帮扶、科研创新、技能指导方面的困惑和诉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另一方面,班主任、本科生导师要对自身工作有正确的认知,专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是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要自觉进行角色调试,摆正工作态度,增强对班主任、本科生导师角色的自我认同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二是抓好管理。积极为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构建沟通平台和交流媒介,如专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工作研讨会等,增强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交流;三是抓好考评。完善班主任队伍和本科生导师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每年开展一次专项工作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同时要求各二级党委在年终述职时,应把班主任、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情况作为述职内容予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现场述职、学生测评、工作笔记检查等途径形成客观的综合考核意见。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队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