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丹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与此同时也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支撑,只要有创新,民族才有希望;只要有创新,国家才会繁荣;只要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双创”教育理论融入其中已成为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这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现状存在一定差距。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在“双创”背景下,可通过创新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学生创新观念、健全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双创新”人才,着力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相关教育改革文件指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想尽一切办法优化学生创业环境。目前高校在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以下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是规范学校教育活动、规范课程设置、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准绳,同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应具有科学性。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会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只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课程或是学分上进行调整,没有进行完善的有体系的修改,甚至部分高校把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人才培养定位没有产生实质性变化,一味通过自主创业率和就业率彰显学校教学成果,偏离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规划,高校要从长远的发展眼观看,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尽职尽责。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繁荣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求知若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又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就更加责无旁贷。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全体师生中还未形成共同意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前地方普通院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同时创业成功难度大,又耗时耗力,大部分高校和企业不愿意为此付出巨额成本,校企合作难以构成合力。(2)师资培养不到位,虽然目前师资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有了一定提升,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甚至专任教师都只招聘博士。但是多以学术型为主,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主要在于创新,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和引进实践型师资力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3)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够,缺乏主动性。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操能力培养未能完全保证。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上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或者说其根本无法形成。即便是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雏形,但也由于学生的创新实践过于形式化,使得学生的创业活动不具有实际效果。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有机融合,处于分离状态。专业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较少,大部分是来自于校企合作项目中的讲义培训资料。而有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也较少,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引进线上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主,而线下创新教育大多以讲座或技能大赛形式开展,另外很多创新课程都停留在表面理论层面,学生缺乏实践,难以体验到创新创业的过程,实践操作过程大打折扣。
我国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距离教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可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数却严重不足,呈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高校毕业生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就业率低,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够匹配,不能满足企业、社会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也只有加大改革,主动寻求发展,才不至于被淘汰。“互联网+”时代,其淘汰会更快更残酷。
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标准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要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能提升学生个人创新创业素养,同时也能提高高校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更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高校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一致。各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紧扣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将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提升到为国家输送创新型国家人才的战略高度,同时教育目标也要注重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其自身全方面发展结合起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普及性和个性差异性。将创新创业教育向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而不仅仅是为了就业率,在高校教育的顶层设计上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导向,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制度,以可利用资源为保障,制定好教学目标,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完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同时在公共选修课中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要求所有学生至少选修2个学分,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在专业选修课中,要求每个专业设置3门以上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所有本科专业独立设置10个非课程型拓展项目学分,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由此构成“基础课(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课+实践课”的教育体系。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对培养创新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由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环境、教育考核指标等影响,教师在教育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国家教育主管机构通过国培、省培和行业培训等途径,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同时鼓励学校专兼职教师相互交流,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但短期的培训或务虚的企业挂职无法真正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进行实践时,教师往往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现场问题。这不仅增大了教师的指导工作,还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和束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提升创新意识,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将教材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高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水平。对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批次的进行培训等,丰富其实践经验,按照计划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参与顶岗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老师具备良好的创业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修订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利用校、政、企三方资源聘请企业高管、行业精英担任创业导师,到高校讲授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重措施,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
任之光等学者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已成了高等教育大国,高等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可以看到,我国教育历来重视传统知识和考试成绩,轻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开放性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了高等学校在“双创”背景下发展的“智慧引擎”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我国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创新型强国,我国拥有完善的应试教育体系,但是缺乏系统性的科学理论论证,教育评价注重学生成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还停留在注重学生做“事”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重视学生的做“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竞争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常常以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进行教学,忽视以学生收获为中心的能力为向导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也多以讲授和记忆为主,虽然目前教学方式已趋于多样化,但还未构成体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多采用沉默内倾的方式寻求答案,对答案的关注超过对课程的关注。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不可出现反复训练和记忆的现象。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注重知识引导,线下可以运用实训室或是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在教师现有实践经历基础上,将课本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使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形象的载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衡量,保证培养效果。
为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完善高校课程建设,首先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要点。在建设课程时,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将“双创”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学过程中,把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相关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正确制定课程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时应将创新教育理念和学生所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这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制定时,与他们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但内容制定还只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点,如何将创新创业知识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这才是课程设置至关重要的部分,只有突破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将其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只有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要求教师在建设课程内容时把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另外在建设课程内容时,可以设置交叉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形式多元化,开展跨专业课程。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内容,改变和转化教学方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构建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强化创新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必要环节;而创新课程模式的建立、课程结构的优化、实践课程的打造是构建完整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内容。只有通过这些手段、环节、内容,高校才能培养出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从为了“就业而就业”走向“创业到就业”,最终实现创新创业的理想。(1)创建课程模式,在课程研发、编写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校企、政企优势,利用校企、政企合作关系鼓励高校教师、企业人员、地方社会人员联合开发创新创业教材,将创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地方特色文华融入专业教育中,实现高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技能,地方社会人员讲授地区特色的创新课程;(2)优化课程结构,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直接影响被培养人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被培养人的社会适应度。为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教育课程结构就必须按照社会和企业需求进行调整、优化,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在开发课程时,要考虑课程的多维度设置,比如要考虑课程的通用性,同时还要具有课程的特色性和专业性,另外还要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专业化、创新化、综合化的平衡发展。(3)实践课程的打造,对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水平,所以在完成创新课程模式的构建、课程结构的优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建立符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实现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或者实现到什么程度,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也是教学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现在由于考核方式单一、内容不完善,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特点的变化,未来教师的身份将多元化,可能是企业家,也可能是项目管理者。大学的知识生产也会更为开放,认定教师教学成果多样化,而不只是通过发表文章或是获奖项目;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会多样化,不只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考试成绩来得到认可。未来的教育包含层面较多,从专业知识,再到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评估视角也会发生转变,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后,要及时转变价值评估导向,制定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再仅满足于开够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开出率达到了国标要求,完成了多少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而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仅从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规范,更注重实效,通过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主动参与学科专业竞赛,主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让教师动起来,学生们忙起来。同时评估导向以学生获得为导向,高校要与企业、毕生生以及校友建立长期的联系,时时掌握企业需求和就业情况。
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就业机会,通过在生产岗位、研究岗位等相关岗位上的实践、学习,实现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最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还可以按照社会生产要求,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作为高校,要主动出击,赢得校外有利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校友资源,从人才培养的方案制订、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打造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如何发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创新对于一个企业具有非常大的重要作用,创新必须是产品创意结合市场需求的过程,有需求才有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创新思维需要新的逻辑方式,充分发散思维,改变既定的固有的思维模式。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工作不是以效益指标去衡量工作成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高校创新教育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创新的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育人的任务之一,将创新创业思想植入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将其作为人的内涵发展前提。创业具有很大的难度,创业能力和素质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达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并不断进行总结。大学生进行创业首先要有明确规划,对自身、环境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估,自身是否具有创业的基本素养,具备创业能力和条件,当前大环境下是否合适进行创业。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外,也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树立不惧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不断强化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学者陈琼霞研究指出,在过去十五年左右,我国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调查显示美国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会倾向于创业,与中国相比较,就业率高达30%,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美国的自主创业率为60%左右,而且具有完善的创业管理机制和创业支持体系。而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社会、学校对学生创业重视不够,导致没有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且中小型企业就业规模较小,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当前,由于大学生身份的限制,导致创业资金筹措渠道较少,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虽然企业、政府、社会都有相应资金或政策上的帮扶或支持,但总体来讲,这些“福利”还不能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现有创业支持体系薄弱,缺乏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这不仅对创新教育规模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影响了创业质量。可通过对社会、学校等各方资源的利用,为大学生建立创业园,融合实战、研发、培训三个模块,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通讯和场地支持。另外,可在大学生创业园引入创业投资,企业咨询等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要积极倡导社会、企业等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创建,加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充分发挥学校相关部门优势资源,比如依托学校校友会、实验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设立创业实训专区,创建有利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可以对创业内容进行分类、优化、创新,比如方法手段的转变,工艺流程的改进,再就是有针对性的讲授专业知识。创业要发现商机,就必须要做市场调研,通过收集、利用、分析等各种信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流行趋势,发掘市场空隙,从而发现创业机会。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的创新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教育目标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到位、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较高要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的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急需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制定完善的教育机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科学管理,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创新创业教学目标、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等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相融合,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