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歌总集,不仅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古典诗歌的精华所在。因此,把《诗经》翻译成具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诗篇,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而近年来,翻译美学逐渐发展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中一门兴盛的学科, 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它的发展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贴切的理论新视角。本文以《王风·君子于役》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理雅各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进行了对比赏析,以探讨《诗经》英译的普遍性规律。
【关键词】《王风·君子于役》;《诗经》;理雅各;许渊冲;翻译美学
【作者简介】孙明月,女,汉族,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是古典诗歌的精华所在。它承载着儒家重要的思想主张,具有超高的历史传承价值,是反映先秦民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自十九世纪以来,各种《诗经》英译本出现,吸引众多学者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文化角度对不同的译本进行研究。其中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The She King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的Book of Poetry是翻译最成功,也被翻译界研究最多的《诗经》英译本。本文选取《诗经·王风》中的名篇《君子于役》,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进行赏析,以期借鉴古代诗歌外译的本土经验,发现普遍规律。
下面就结合理雅各和许渊冲的两个译本,从刘宓庆翻译美学标准的其中三个方面来具体剖析这首诗歌,以探讨译诗的技巧和规律。以下是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
一、巧妙的意义含蕴
《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妻子怀念远行服兵役的丈夫的诗,语言之质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来感人肺腑。全诗二章,每章八句,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我们首先看理雅各和许渊冲对此诗的翻译(如表1)。
首先来看,意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标题上,“君子于役”作为标题,本来可以直取其意而译之。但理译采用变通法,译为“Ode”,似有些頌歌的味道。其实此诗应属《国风》中的《王风》,即反映民间生活的民歌。其后又加音译(Keun-tsze Yu Yih)作为弥补。又有一译作“Ode (scotice)”,可参考。而许渊冲将题目译为“My Man Is Away”,倾向于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情意,点明诗歌的主人公及背景,对标题的内涵意义进行了改造,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首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理译“My husband is away on service,/And I know not when he will return”简练准确而达意。许译本也十分准确。首句的“役”可译为“劳役”或“兵役”,两者在此的处理都很恰当。
在“鸡栖于埘”“鸡栖于桀”两句话中,“埘”指的是在墙上挖洞筑泥砌成的鸡窝;“桀”指的是系鸡的木桩。理译本分别为“The fowls roost in their holes in the walls”“The fowls roost on their perches”,采用了直译的手法,与原文的意思完全对应。而许译本对两句话的处理均为“The fowls are roosting in their nest”,即“鸡群已经回了窝”,用意译的手法展现出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并没有与文本字字对应。这在“羊牛下来”“羊牛下括”两句的翻译上异曲同工,理雅各选择译为两句不同的话,许译本则用同一句话“The sheep and cattle come to rest.”来表达相同的内涵。
二、和谐悦耳的视听美
诗歌最讲求音乐性。中外诗歌,无论是传统的格律体,还是现代的自由体,均对诗歌语言音韵、节奏有着自觉的追求。翻译中讲求“音美”就是要忠实传达出原文本身的格律、音韵、节奏等方面存在的美感,力求译文“有格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在理雅各的译文中体现的并不十分明显。而在许渊冲的译文中,音韵美表现得十分充分。
理雅各在翻译时采取了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因而译文每行长短不一,显得既无韵脚,也无节奏,是典型的非韵体。从整体上来看,理雅各做到了“信”和“达”这两点要求,但却达不到“美”的标准。
许渊冲则考虑到了原诗的固有特征,第一节的押韵模式是AABBCCCB,在第二节采用了AABBCCBB。/ei/的低沉双元音的频繁使用,为整个诗歌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气氛。两节的最后几句“如之何勿思”和“苟无饥渴”的翻译,是这首诗的精髓。一方面,它们描绘了妻子对丈夫的深爱和对丈夫不在身边的极度忧虑。妻子“日日夜夜”思念着自己的丈夫,无奈地“祈求”丈夫不饥不渴。“我祈祷”既是诗的高潮,也是结尾——这是可怜的妻子唯一能做的事。另一方面,“day”“pray”与“away”音韵和谐,构成了此诗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绵延不绝、余音绕梁的视听盛宴。
三、均衡的结构形态美
《王风·君子于役》的结构以四字为主,间以三五字的句法,分上下两节。重复是《诗经》常用的修辞方式,但在结构重复中有少量词语变动出现。原文中除了“如之何勿思”一句之外,其他都是由四字句构成,这也是《诗经》中大多数作品的特点。虽然两个译本的长度参差不齐,句型也在变化,但整体生动、自然,排列较为紧凑。
理译本译文和原诗一样是16行,但句式长短不一,在形式上脱离了原诗的体系,这与许渊冲的译文形成鲜明对比。许渊冲则采用韵体的方法,将译诗共分为两节,每节只有九行,基本上形式与原诗保持一致;同时在韵脚和音步上也下足了功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再现了原作的形式体系和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均衡对称的结构美和整齐划一的形式美。
《诗经·君子于役》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杰作,理雅各忠实于原文本,向读者传达出诗歌的含义和情感;而许渊冲则是基于翻译“三美”理论,准确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原诗的内涵意义和神韵风采,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诗的形式与结构,韵律上富有歌咏性,节奏感强,可谓诗歌译文中的佳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底蕴深厚,其格韵不仅体现在意义含蕴、视听感受、结构形态上,同时也体现在更深层次的意境传达上,那么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时,尽可能达到“三美”的要求。同时,传统文化作品的翻译在兼顾“意美”“音美”“形美”标准的同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之创译,力争将中国诗歌译出风采,助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翻译:理论、教学与实践[J].中国科技翻译,1997(2):1-5,10.
[2]柏学翥.英汉古典诗歌韵律形式比较[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09-114.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许渊冲.汉英对照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文军,郝淑杰.国内《诗经》英译研究二十年[J].外国语言文学,2011(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