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欣赏是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艺术欣赏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使用的技巧,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体会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发挥美术课堂的美育与德育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教学;艺术欣赏
作者简介:袁尚草(1984.05-),男,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日益突出。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三分钟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活动,也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课前三分钟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艺术赏析。教师可以搜集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畅谈对作品的感受,也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关联作品或艺术形式进行介绍。
一、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求知内驱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浓厚的求知内驱力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便利。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差,容易走神,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让学生快速参与进课堂,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例如在进行“‘五谷’作画”一课的教学时,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粮食画,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展示相关作品,并提问:“同学们能看出来这画的是什么吗?”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能认出来这些作品都用了哪些种子吗?它们在造型与颜色搭配上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根据自身的感觉进行描述与赏析。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彩的粮食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材质、造型、颜色等方面顺利完成了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为接下来学生的创作、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便利。
艺术赏析的能力需要学生慢慢积累。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師可以在学生进行赏析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认识作品。随着美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便可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角度独立完成作品赏析。
二、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需要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德育的进行,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欣赏素材,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艺术作品,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敏锐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为有效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便利。
例如在进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在课前便组织学生进行了青铜文物的收集。每位学生收集一件青铜器的图片,了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将自己要表述的内容整理为三分钟以内的演讲稿,交给教师进行完善,之后选择优秀的作品在课前三分钟向大家介绍。本节课的课前三分钟是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比教师讲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种选拔竞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这一环节变得更有实效。
课前三分钟的赏析既是对本节课的铺垫,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平台。教师在选择学生时要注重公平性,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的机会。教师也可在学生准备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学生完成后给予积极中肯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接受度高等,是测定个体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艺术欣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很有可能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教师在课前三分钟里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赏析,让学生各抒己见,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对艺术理解的差异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同伴个性的包容程度,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同存异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特点,教师选择了元代沈孟坚的《牡丹蝴蝶图》与荷兰画家梵高的《麦田上的鸦群》,让学生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描述。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问道:“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差异呢?”学生回答:“油画的颜色更加浓烈,而中国画的颜色更清雅;油画的线条更加粗犷,而中国画的线条更细致等。”教师继续问道:“你觉得这两个作品哪个更好看?”有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油画,因为油画鲜艳、热烈、明显;有的学生则喜欢中国画,因为中国画清新淡雅,古韵卓然。教师道:“同学们说得都对,艺术品本就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允许分歧意见的产生,如此这个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趣。”
对比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特点的印象,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巧,为之后的教学做铺垫。
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艺术赏析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评价学生观点好坏的标准,要允许不同声音的产生,如此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四、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便利学生的课堂创作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与欣赏水平是不同的,创作能力与思维也是不平衡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与创作。面对这样的学情,适当的课前赏析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思路,让学生在没有想法时可以找到模拟的对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模仿是一种难得的能力。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创新,要量力而行。
例如在进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时,本节的目的是讓学生了解生活中废旧物品的种类,并能运用它们创造出新的艺术品,进而树立环保、循环利用、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为了保障学生顺利制作,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带领学生欣赏了三个废物利用的作品,并为学生设计了“这些作品的共同创作特点是什么?”“这些作品在色彩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指明学生的欣赏方向,以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共同点,如夸张、色彩艳丽等,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方向。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情况下设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难度的活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获得能力的提高,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身心健康、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课前艺术作品的赏析,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课前三分钟的赏析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赏析,可以是独立完成艺术品的介绍,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提问下完成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这些形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成长的自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进行“让剪影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根据学生以往的表现对其艺术赏析能力进行判断,明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各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既有赏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赏析能力一般的学生;分好组后,教师为每组分发一个皮影,并提供讨论的时间,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手中皮影的特点,可以从形象、颜色、造型、细节等方面入手,让大家了解各自所介绍的皮影,讨论后汇报。通过汇报,学生不仅完成了教师要求的内容,而且多方面展示了皮影,丰富了课堂内容,实现了相互促进。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已知的内容建立起联系,利用已有的经验或常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便于学习活动的更好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六、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对美术作品进行展示,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的前提,有效的观察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的重要推手。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只能对纸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缺乏欣赏过程中的趣味性和直观刺激。多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视听体验,让学生对动态、形象的美术作品中进行有效赏析。对此,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时,教师要积极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活泼的欣赏氛围,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增强视觉感受。
以“神奇的装饰柱”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十几秒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2009年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民族团结柱,在刺激学生视听感受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装饰柱的作用。随后,教师提出“柱头上有什么图案?这些图案有什么寓意?”等问题,引导学生细致欣赏装饰柱上的图案,把握装饰柱上的细节。之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放大装饰柱上的图案,依次为学生介绍每个图案的寓意,引导学生从柱头到柱底对装饰柱进行赏析,使学生深刻体会柱子上装饰图案的寓意。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灵动的学习氛围,让欣赏对象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在课前三分钟提高了欣赏的效果。
七、利用三分钟艺术赏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丰盈画作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美术素养有限,欣赏能力也较弱,难以对画作进行全面、精准的理解。所以,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画家的生平经历、画作的创作背景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常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扇面画”这一课前,教师便可以借助课前三分钟的欣赏教学,增强学生的美术常识,提高学生欣赏的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秉烛夜游图》的扇面画作品,让学生自主赏析。随后,教师提出“你知道这幅画取材于哪里吗?”“你知道这一作品现在收藏在哪里吗?”等问题,了解学生的美术常识水平。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进行介绍:“这幅作品的作者是马麟,他有着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娴熟的写生功底,能够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亭台楼阁。该画作取材于苏东坡的《海棠》诗,表现了夜色掩盖下的宅邸风光……”根据教师的介绍,学生能够从画家的创作特点、画作的创作背景出发,对这一作品进行精准的赏析,感受作品中的高雅情趣和诗情画意。
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渗透画作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绘画特点等,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画作的内涵,感受画作本身渗透的情感,而且能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丰富美术常识,提高美术欣赏素养。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三分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为接下来教学的展开做良好的铺垫,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促进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卢秋月.让“微”风吹进课堂——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183.
[2]王轶媛.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课堂优化教学的几点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170-171.
[3]毛自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艺术评鉴,2020(09):148-149.
[4]陈红.让美术走进生活——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