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合餐时相互夹菜表现亲密的观念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被认为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但现在,不妨在每一道菜旁放置公筷、公勺,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留意一分。
筷子是多种疾病的“引路人”
筷子在給别人夹菜的同时,亦把唾液、病菌随着筷子带入菜中,成为疾病的直接“引路人”。
除了新冠肺炎,以下几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也可能在一顿饭中,因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甲肝、戊肝。甲肝和戊肝主要为粪口传播,且病毒易在空气中散播,如果长期和这两类肝病的患者公用杯子、碗筷,病毒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播。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在家里和幼儿园应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专碗专筷专用,预防儿童间相互传染。
胃病甚至胃癌。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就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如何正确使用公筷
抗疫,从每个人家里的餐桌开始,将病毒有效“挡”在嘴外。正确使用公筷,需注意:使用公勺公筷后应放回原处;取菜宜适量,不将多余的菜返回菜盘;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随意翻菜;不将公勺公筷插入菜或饭中;使用公勺舀汤应避免汤汁溢出;餐后剩余食物收集,应使用公勺公筷。
在家吃饭时应注意:公筷公勺,不能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取食物;固定餐具,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禁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公用餐具等。
外出就餐时,同样需要: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