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鸿,白 洋
(四川大学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新冠疫情突发,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方案,为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顺利开展,网络授课这一新兴教学方式迅速得到普及,但这种授课形式难以满足高校实践类课程教学需求,以服装专业结构设计课程为例,它作为服装专业核心课程,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但学生在家隔离无专业实验设备,给教师授课带来一定不便。因此,需要有新的授课方法来满足教学要求[1],本文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例,基于网络授课的特点,提出针对不同实践主体的网络授课建议。
网络授课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上课时间,大部分授课软件会将教师直播课程自动保存,方便学生反复观看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可用键盘发言,减少了面对面教学中,学生不敢面对教师直接表达自己的疑问而导致的思考不深入,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的情况。提升教师网络素养和大数据时代教学能力,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智能化健康发展,深入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而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竞争力。
疫情爆发,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并未对网络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是课堂的管理者,但网络授课中会出现网络不稳定、信号中断、声音不清晰等情况,而处理这些问题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导致授课效果降低。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不仅需要对理论进行学习,更需要进行实践。疫情导致实践教学开展存在诸多困难,因此选取适合当下环境的实验教学数字资源,是实践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2]。同时,由于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工科课程,理论中涉及很多数据计算,网络授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制能力不足,教师难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程内容,课堂试题检测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并且期末考试形式也要做出改动,既要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又要全面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因此对教师出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确保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的授课与学习,达到与面对面教学相同的质量与效果,是疫情期间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举措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这需要学校行政管理层、学生、授课教师的共同配合,使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落到实处、保证教学质量[3]。
学校行政管理层要时刻关注、严格落实教育部举措,及时做出反应,系统思考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特殊时期学校应对政策,挖掘现存高质量教育资源以制定网络授课方案。给予教师充足资源、合适的指导和专业的培训,确保教师熟练使用在线资源。更新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如学生和老师的在线测评数据,包括观看视频时长、在线签到记录、学生发言记录等,同时学校管理层可以提前制定教学评估标准,以评促教,实时监测教学情况,及时纠正。
学生是网络授课的接受者,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其是否积极参与线上课堂互动、认真学习课程知识,是决定网络授课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作出新的要求:首先,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树立学习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其次,敢于适应外界变化,开拓思维,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时刻提醒自己网络授课就是正式课堂。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出学习表,减少干扰。第四,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第五,注意眼部休息,保护好视力。最后,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绝大多数教师习惯面对面授课,而疫情迫使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适应网络授课,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心态,积极主动适应特殊时期网络授课需求,主动学习学校推荐的授课软件,熟练掌握操作各项软件技术要点;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擅于利用网络资源,调整授课方式,增加课堂互动,重视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由于网络授课的网络质量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因此需提前做好网络和设备的调试与检测,并且在授课中及时询问学生是否有卡顿的问题,防止出现因网络信号中断导致无法授课的情况;充分贯彻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设计课堂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例如设置课堂在线答题,既能给学生一种压迫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亦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利用课程群,加强教学指导和课堂评价。此外,网络授课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导致教师不能准确进行自我教学评估,因此教师可设置问卷调查发送到课程群中,让每位学生填写课堂评价信息,教师通过问卷做出课程教学评估,以便修正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线上资源,寻找适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视频或者录制操作视频,在课上给学生进行播放讲解,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便于返校后进行实操训练[4]。
网络授课既是疫情环境下的应急措施,也是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教学模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主动融入信息化时代的课堂。网络授课与线下授课的有机结合,将推动现代教学体制发展,促进数字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