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12-31 00:16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刘荣坤
亚太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高中生解题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刘荣坤

高中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知识而言,抽象性更强,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更高。目前,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往往以“填鸭式”教学传授概念、做题方法为主,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重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对知识不能充分领会,对方法的运用达不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导致知识不能迁移,思维得不到发展。课堂作为数学教学活动展开的主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为出发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阅读能力、进行针对训练三个方面,对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重视知识迁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忽视问题的提出,以课堂讲授、课下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探究中,造成学生机械地学习,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应落实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结合章节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产生,激活思维。这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内容、难度水平等因素至关重要,因为问题难度一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难以调动高中生的思维积极性,反而会导致学生陷入认知瓶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促使学生积极迁移数学知识。对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高中数学教师要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认知能力,另外一个便是潜在认知能力,处于这两种认知水平的中间区域便是“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所取得的认知进步范围。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师也不得不思考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而这也将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如果问题难度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学生不管如何努力都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也必然会受到打击,无法全身心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之中。同理,如果问题难度远远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即便不加思考也能快速得出问题答案,那么问题情境则并不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具体影响,同样也达不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高中数学教师便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问题难度,恰到好处地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疑问,促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自主思考数学问题,使其全面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则可切实优化高中生的思维状态,使其真正实现学习成长。

(二)适当关联现实生活

一直以来,高中数学教学都脱离了现实生活,高中生并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迁移数学所学,也不会利用生活现象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在这种状态下,高中生难以全面内化数学知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对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坚持以生活资源为中心,由此丰富数学问题的题目条件,以便让学生及时回忆生活经历,客观把握数学问题。这样一来,则可无形中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增加学生的具象认识,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进行逻辑推理,通过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去发展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笔者在进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考虑到位置关系作为抽象的知识,学生不能明显地体会与掌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计算器、直尺、量角器等学习工具,创设问题情境:货车目前从A 地往B 地行驶,学校位于A 地正西300 米处,受影响范围为200 米的圆形区域。已知B 市位于学校正北300 米处,如果货车不改变行驶路线,学校是否会受到货车噪音的影响?笔者启发学生由图形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再通过合情推理理解学校在什么情况下不受噪音影响,并体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对问题的阅读分析,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意识,而且会对知识产生全面的领会,突破思维的障碍与局限,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显著提高。而且,这一问题情境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数学问题,高中生只要全面掌握了这一问题中的数学规律、解题方法,就可通过一道题去掌握一类题的解题策略,更易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其实现有效学习。

二、提高阅读能力,挖掘隐含条件

数学阅读作为应用问题必经的环节与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前提。教师往往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没有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题目大意,挖掘题目给定的信息,学生逐渐产生依赖心理,当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就会产生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冲破思维的局限性,挖掘问题中隐含的条件,引导学生厘清解题思路,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在组织数学阅读活动时,高中数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阅读本身就应该是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基础的,需要通过丰富的逻辑推导与语言重构才能被学生分解、内化,单纯地被动接受是难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样也无法有效优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高中生的个人阅读能力水平低下,他们很有可能无法全面分析得出数学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也会因此陷入思维瓶颈。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丰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阅读与表达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面归纳阅读经验、阅读所得,使其积极展开思维交流,由此促使学生全面挖掘数学资料中的隐含条件,顺利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笔者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对比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挖掘隐含的条件: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购物总金额不超过800 元,不享受任何优惠,总额超过800 元,超过800 远的部分享有折扣,超过500 元的部分打9 折,不超过500 元的部分打9.5 折。学生阅读题目,进行信息的有效捕捉,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掌握有效信息,笔者还在数学课上组织了小组讨论与合作活动。高中生需在小组内阐述自己所提炼的题目信息,及时对比、综合本组成员的阅读想法,然后再针对其中的不同点进行全员讨论,坚持平等对话,由此总结数学阅读结论。接着,各小组便要轮流展现阅读观点,轮流补充、质疑。在此过程中,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各小组积极参与组际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也希望由此促使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阅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当本班学生陷入思维瓶颈时,笔者便会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全面归纳有效的数学阅读技巧。这样一来,本班学生则可真正将阅读、表达与思考活动结合起来,切实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进行针对训练,养成思维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知识迁移能力与思维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养成的。这一思维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而且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而且要让其对相关的例题进行类比判别、有效分析,通过合情推理或演绎推理进行变式的解析,达到使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并不断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差异明显是不争的事实,他们需要在不同难度的专题练习活动中全面积累逻辑推理经验,否则很难真正优化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既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习题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呈现出层次化的习题结构,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以便让学生及时内化所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以异步状态实现共同进步。

在进行“集合”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性质,掌握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例题的展示:设B={1,2},A={x|x B},求A、B 的关系。由于集合A 的元素属性是集合,集合B 的元素属性是数,两者不具有包含关系,学生通过例题产生思维习惯,同时深入了解概念,避免类似偏差思维的发生,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针对与集合知识有关的习题,笔者也会适当补充课后习题资源,以便让学生积极解题,使其在解题时发展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为此,笔者则会通过课堂讨论与总结活动去分析高中生的知识内化情况,由此设计层次化的习题资源,鼓励学生自主解题、自主归纳解题经验。如此,则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掌握数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应用规律。

综上所述,逻辑推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学生需要提高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高中生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用“同样多”解题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