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珍
摘 要: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引发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就是奴隶制生产关系解体,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这一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历史知识储备及学习经验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局限性,因此在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便成了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文中,主要就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春秋时期;教学难点;社会生产关系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铁器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铁器的出现成了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標志,是引发社会变革的根源,因此“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教学难点突破可从“铁器”着手。
首先,媒体展示春秋时期各种铁器农具图,让学生认识铁器的优点。
接着,出示如下表格:
通过表格内容对比,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认识,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器农具的发明与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
最后,引申设问:显然,在众多的生产工具中,春秋时期的铁器是最先进的。面对这些先进的生产工具,那时的奴隶主贵族与奴隶的态度怎样?通过设问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承上启下,过渡到“历史老人、奴隶与奴隶主”的对话情境。“对话情境”是难点突破的关键。对话情境如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进入春秋时期,让我们亲自了解一下当时真实的情况。(稍停顿)好,时空隧道把我们带入了春秋时期,现在我们是春秋时期的居民了。到了春秋时期,一二两组同学变成了奴隶主贵族,三四两组同学变成了奴隶,而老师我则变成了历史老人。
历史老人:尊敬的奴隶主贵族们,现在人们发现了一种质地非常坚硬的材料——铁,你们愿意把它制作成生产工具给你们的奴隶使用吗?为什么?
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愿意”。普遍理由是铁器锋利,质地坚硬,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给我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种声音说“不愿意”。主要理由有: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管使用什么工具,他们的活儿总是要做完的,不必费劲为奴隶着想;铁器非常锋利,如果奴隶用它起来造反,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老人:可怜的奴隶们。当你们的主人把先进的铁农具给你们使用时,你们的生产积极性会提高吗?为什么?
奴隶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会”。理由是铁农具锋利,使用方便,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减轻劳动强度,开垦出更多的荒地……。另一种声音说“不会”。理由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开垦的再多,生产的再多,奴隶仍然一无所有,何必那么卖力……
历史老人:奴隶主贵族们,当你们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提供给你们的奴隶使用时,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仍然不会提高,你们怎么办?
奴隶主贵族出现了多种争议的声音。
甲:改善奴隶的待遇,比如,让奴隶吃得饱一些,穿得好一些,住得舒服一些……
乙:那得发费多少钱呀,反正奴隶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谁劳动不积极就处死谁,杀一儆百,谁还敢怠慢……
丙:我觉得还是改变经营方式比较好。土地主人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耕种,每年收获时向土地的主人交纳大部分收获物,劳动者经过一年的耕耘,保留一小部分供自己支配。
……
历史老人:奴隶们,为了提高你们的劳动积极性,奴隶主想尽了一切办法,你们愿意接受哪一种?为什么?
奴隶不约而同:改变经营方式。理由是我们的人身获得了自由,而且只要我们努力劳动,收入就会增加……
显而易见,难点突破至此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抓住时机破题。
教师:是呀,当时,奴隶主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改变了经营方式,刚才奴隶们愿意接受的这种经营方式为封建生产方式。其中的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那些开明的土地提供者不再称奴隶主,而是新兴的地主。新兴地主与农民之间租与受租的耕种关系称为封建生产关系,他们之间的产品分配方式为封建剥削方式。由此可见,伴随着铁农具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恳出来,为了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开明的奴隶主改变了经营与剥削方式,这样奴隶制生产方式就逐渐地向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即奴隶制生产关系解体,封建制关系产生。
反思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在情境对话活动中要做好两点:一是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为本课学习和难点的突破作辅垫。二是教师要因时、因势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引导。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从时间上讲,春秋战国距今年代遥远,尘封厚重,史迹斑斑,给人以陌生与冰冷的感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幻形式,穿越时空隧道,化身为春秋时期的奴隶主与奴隶,就比较容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跨越时空的鸿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对这个时代顿生亲切之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奴隶主,自己就是奴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在内心深处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观感。
总之,“历史老人、奴隶与奴隶主三者之间的对话情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这一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对话互动中不知不觉的理解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爱华.试论故事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9(21):80.
[2]高艳彬.浅谈历史课的教学难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