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出发点

2020-12-30 12:53谢宇松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成果深度模块

谢宇松

摘    要

项目化学习设计最本质的特征是指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项目化学习设计要遵循深度整合知识、深度参与探究、深度反思学习三个原则。在具体设计项目化学习中,“教”的层面,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架、组织全程评价为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提供可能;“学”的层面,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分析”模块、“信息处理”模块、“问题解决”模块、“成果展示”模块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设计 知识 深度理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项目化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本质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项目化学习真义的旁落,例如:重视信息的简单获取而忽视知识的深度迁移;重视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视问题解决的曲折渐进;重视动手操作而忽视手脑并用;重视学习成果的展示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等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本质进行追问,并围绕本质有效设计项目化学习中的教与学,从而落实项目化学习的本真意义。

一、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本质追问

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持续地探究,在调动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并产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深度理解。可见,项目化学习设计最本质的特征是指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在对知识深度理解的过程中形成。那么,何谓“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项目化学习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1.何谓“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大致有两类观点:从知识的角度看,知识由符号、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符号是知识的外在表达形式,逻辑形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则或法则,意义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只有整体把握住符号、逻辑形式、意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深度理解知识[1]。从理解的角度看,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学习过程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就表明学生对知识深度有了理解[2]。

综合上述两类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不仅仅是能准确地说出一些事实,或写出一些符号,抑或熟练地运用某项技能。其主要应表现为学生能关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对知识的生长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推断,能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并解决真实问题。

2.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项目化学习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深度整合知识

项目化学习设计应聚焦概念性知识。在知识的层级结构中,概念处在事实和技能的上层。概念性知识本身具有整合与迁移的特点,它能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整合起来,揭示它们的本质与原理;它还能迁移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在提炼和聚焦概念性知识时要注意学科特点,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为主的学习项目一般只有一个核心概念,而语文、美术等人文学科的学习项目往往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内容领域的,另一个是语言领域的。此外,在项目化学习设计时还要设法把概念性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联结,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与生活世界整合。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得到生长,才能产生现实意义。

(2)深度参与探究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协助下的探究性学习。“深度参与探究”有四方面意味:学生方面,意味着要把学生视作一个由情感、思维和身体构成的完全的生命系统,探究时需要情感、身体和思维全面而深入地参与,协同探究,而非“颈部以上”的操练,或活动为主的操作;目标方面,意味着要把探究视作“主题—探究—表达”的登山式学习,在追寻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获得感知的机敏、思维的生长、情感的满足和价值的正向变化;场域方面,意味着探究应该打破“课”的边界,把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学校与社区统整在一起,方便学生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过程方面,意味着探究是一个持续、曲折、深入的卷入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等待,容许出错。

(3)深度反思学习

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首先要理解自己,而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行为能力和意志情感进行深度反思。在项目化学习中,这种深度反思應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前,反思自己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然后明确目标与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和评价量规,思考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学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思维过程和想法观点,如若出现不当之处,对照学习计划与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调整;学后,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我(们)是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②“我(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③“我(们)还存在什么问题?”④“我(们)的成果能证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吗?”

二、 “教”的设计:为深度理解知识提供可能

斯坦福大学哈蒙德教授认为,高效的指导性问题、支架活动、多次的形成性评价是确保探究性项目导向深度理解的三大关键性要素[3]。根据这一观点,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架、组织全程评价等方式为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提供可能。

1.创设问题情境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关键必须指向儿童的意向[4]。这就意味着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来源于学生面对知识学习提出的真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前,教师可以运用“KWH表”,从“我已经知道了什么?(know)”“我想知道什么?(what)”“我想运用知识解决怎样的问题?(how)”三个方面调查学情,明察学生的“前概念”,哪些是支持学习的,哪些是阻碍学习的;了解学生的真实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然后,教师有选择地优化整合,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除了要与学生的学情关联,还要指向概念性知识,把一些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统整在一起;还要与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相关联,形成具体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还应该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要学生通过探究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劣构问题。它多数以“如何”或“若何”的形式出现,即寻求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案,或探索“如果发生某种情况,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又能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为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

2.提供学习支架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复杂而曲折,学生往往会受限于经验,无法深度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时教师就要设计和提供一些学习支架:一方面,帮助学生剔除一些无关的复杂元素,减少认知负荷;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深度探究提供台阶,帮助学生建立各项任务的研究逻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项目化学习。学习支架大致有问题支架、范例支架和工具支架三类。问题支架可以是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创想性问题组成的问题链,也可以是其中的某一种问题。三种问题作用各不相同,基础性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准备解决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如“说说某一类船的造型结构与性能用途”;探究性问题是引导学生研究分析现象或现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如“船的造型结构与性能用途有什么关系”;创想性问题是激发学生想象,创新解决问题,如“50年后的船会是怎样的”。范例支架主要是设计与学习成果要求一致的典型作品、方案等,供学生分析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工具支架可以是学习单、思维导图、评价量规等。其中学习单往往呈现一些问题与任务,主要起导学、研学、延学作用;思维导图主要用来分析问题、梳理概念、勾画思路、反思学习;评价量规主要用来引导学生内视自己的学习行为,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成果。

3.组织全程评价

回应前面提到的“深度反思学习”,教师须要组织全程评价,即把评价嵌入项目化学习周期中:一是让学生了解该如何学习,该学到什么程度;二是给予学生自我检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与学习目标同频共振,以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元认知的发展。全程评价主要有三个环节。环节一,学前认知。学习前,师生聚焦学习目标,基于“前概念”围绕“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完成”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磋商,从而确定任务,制订学习评价量规。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学习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环节二,学中调控。学习中,学生以评价量规为标准,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当出现知识理解有误、研究思路不科学、探究活动受阻等问题时就对照评价量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也可以请教师和其他同学提供建议、线索及提示,以此保证学习活动合理规范。环节三,学后反思与评价。学习阶段结束,学生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回顾和小结。最后,师生借助评价量规对小组和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阐释评价依据。

三、“学”的设计:在探究中深度理解知识

项目化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专家一样进行探究[5]。为了让学生在探究中能够像专家一样手脑并用,做思结合,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化学习的特点把探究过程设计成“问题分析—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成果展示”四大模块。四大学习模块并非线性过程,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机组合。

1.“问题分析”模块

这一模块一般在项目化学习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澄清问题,并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再把小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学习小组根据组员的个性特点与经验基础分配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并按教师规定的进度撰写小组学习计划书。问题分析过程既是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和对所学知识的预判,又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唤醒的过程。

2.“信息处理”模块

“信息处理”模块一般作为“问题解决”模块的前置模块,主要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提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储备。“信息处理”模块包括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信息获取主要是:①学生根据学习单,通过实地查看、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网上冲浪等方式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②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知识;③通过研磨范例,习得相关技能。信息加工主要是学生通过分类统计、比较筛选、分析判断、推理抽象、归纳演绎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认知,

3.“问题解决”模块

“问题解决”模块是在充分认识问题和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高阶学习模块,也是项目化学习中最生动、最开放、最复杂,会产生许多料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的核心模块。问题解决至少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决策矩阵分析方案,设计并形成组内公认的最佳方案;通过实验试错或“专家”论证,验证方案;根据存在的问题讨论对策,完善方案;然后二次实施方案,最终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统整已有经验、触摸知识生长的过程,是迁移概念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对知识深度理解的主要过程。

4.“成果展示”模块

“成果展示”模块大致要经历“展示—反思—质疑—思辨—评价”的过程。展示就是学生把学习后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公开,内容包括学习计划书、搜集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展示的方式可以根据学习成果的特点选择结合PPT讲解、情景表演、实验演示等等。反思就是在展示成果的同时汇报“为什么要做”“如何做的”“碰到问题是如何思考并解决的”“还存在什么问题”。质疑就是其他学生对汇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提出疑问或者批判。思辨就是围绕其他学生的质疑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再次进行思考与辨析,根据质疑的合理与否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二次修改或作出解释。评价就是根据学习评价量规对项目化学习的过程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习过程中问题探究、沟通合作、自我调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表现和学习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等多个方面。成果展示过程既是学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对知识深度理解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理解的自知过程,如察觉自己促成知识深度理解所需的能力与品质,发现还有哪些内容是不理解的,等等。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推断”,并在不同的情境中智慧而有效地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成长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都是在對知识深度理解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2]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第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Darling-Hammond,L.Powerful Learning:What We Know about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8.

[4] 吕林海.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走向深度的实现——基于意向、卷入与素养的三维度审视[J].江苏教育,2019(22).

[5]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成果深度模块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