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叶丽芳
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人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非常规的复杂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首先,应视人身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拥有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人才能应对复杂的社会情境。其次,人应在教育生态中学习,主张知识学习与应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联系。此外,还要强调知识与实践、学校与生活的整体联系。核心素养教育过程正切合这一育人观,因此以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需兼顾。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课堂内外所需的素养结构进行了内涵规定。在课程目标的取向上,充分重视知识与技能对于素养养成的奠基作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要想成为课程与评价概念,必须在教育目的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确立层级化的目标,最后落实在教学目标上。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教学特征与教学策略是以核心素养介入教学,最终使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为目标。
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渠道,核心素养的转化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得以落实。因此,关注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向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意味着无论怎么学,知识也学不完,甚至知识刚学完已经过时。而且,人工智能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正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形成新的挑战。此时,人类必须思考,到底要用什么新的理论引领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核心素养就是为解决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教育实践问题而诞生的育人目标新体系,通过对人的核心素养的遴选,实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每个人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发展其最为核心的素养,从而使其具有持续学习、生活发展、参与社会生产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域。为了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更好的转化,需要打造学习共同体,让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学习共同体应该是由学习者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习群。在这个群体中,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分工合作后,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并且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进个性化的教学,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使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内在的统一。以课堂为平台,在为发展全人教育积极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丰富和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与成长的场域。
深度学习所体现的高阶思维、统整知识、情境体验和问题解决,与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正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目的,深度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路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向度不断丰富,以满足当下课堂教学育人的实际价值,构筑现代课堂深度。一是在课堂上学生有积极学习的意向,从而使学习具有内生驱动力。二是教学内容有意义,即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逻辑性的联动作用。三是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对自身与学生的成长均有所帮助,即为有意义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师生可以得到共同发展。
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有效的转化,应注重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上的融合与嵌入方式及效果。
在核心素养教学观的引领下,教师需要先构建贴合学生生活场景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使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转化,注重目标多维性与同一性的结合。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能满足学生生活发展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提高生活品质、培养生活能力的需求。一方面,教师要形成对学习者全面的认识,即把课堂上所触发的精神发展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教室里每一个生命“活”起来。另一方面,要实现优质课堂教学,教师应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差异性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等采取灵活、开放的施教策略,循序渐进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转化,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即教师的教学素养至关重要。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解读已有的教材内容,还要在教学中掌握大于授课教材范围的知识。同时,要不断地向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样在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才能巧妙地将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讲解给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加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频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同时,通过课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提升设计与学习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教学素养,才能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转化需要有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此,扩充、整理和更新教学资源,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转化的重要举措。首先,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除对已有资源进行充分解读,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所具有的隐性资源。另外,基于“大数据”等所建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所需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要建立支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资源库。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更新的基础上,适当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丰富、科学的教学资源,这是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转化的重要支撑。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所需的教学文化场域并未全面形成,因此,形成对核心素养教学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认识,是营造关注核心素养多元化教学评价氛围的前提。首先,从多个视角和维度分析教学内容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探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空间。这一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即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去组织课程内容,选取核心素养与教学要素形成主题。学生则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其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无疑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场域。其次,从文化心理和制度保障的角度出发,既要营造积极支持多元化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价的文化场域和心理氛围,又要构建支持教学评价多元化有效运行的支撑体系,多方努力下实现核心素养教学多元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