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2020-12-30 20:00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八家子小学张文学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慢车解题情境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八家子小学 张文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课堂必须摆脱过去单一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既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而学生的主动学习离不开良好的思维能力。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以及不断反思,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让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特点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握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特点,从学生的特点入手探析培养对策,才能够确保数学教学培养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首先,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学生能够对自己看到的、摸到的、见到的实物印象深刻,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弱。如你问一个一年级的学生3+4 等于几,这位学生可能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但如果你问他给你3 块糖,再给你4 块,你现在有了几块糖,这位学生反而能快速回答出7 块。这是因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思维过程总是和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教师有效把握。

其次,小学生的有效思维较短,且思维的内容相对浅显,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且在进行问题思考时很容易沿着一条路前进,如果找不到答案,就会产生放弃心理,导致数学学习起来也相对困难。

三、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师经常会为学生准备一些自主探究的材料,希望他们充分运用到学习中去。但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素养、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用合理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师已经逐步注重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体现了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效。但是,仍然还有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急于给学生进行讲解,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象到本质的,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目标的。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时刻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好的课堂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情境创设上做足功课,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培养。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教师只有因势利导,巧用学生的差异,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找寻生活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创设适宜的数学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估算”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咱们和隔壁班同学一起去春游,每套车票门票一共需要49 元,一共需要104 套票,同学们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呀?”在“四舍五入”的规律下有的学生会说49 ≈50,104 ≈100,所以50×100 ≈5000 元。但实际上49×104=5096 元,若运用估算思维,5000 元一定不够。因此教师通过情境问题的创建,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估算要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实际应用,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错误资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急于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轻而易举便得到了答案,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比如,在进行习题训练时,要允许学生犯错,对于他们不懂或是出错的题目,不要轻易地讲解答案,而是步步引导,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答案,不仅印象深刻,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热情。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出错,共同开展思维运动,探析出错的原因。这样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也充分挖掘错误资源,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以下题目:“小明做30 道题,小红做34道,小华做80 道。小明比( )少一些,( )比小明多得多。”有的学生在解答时很容易弄错小明、小红、小华之间的对比关系,经常会在解答该类题目时出错。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题目放置在课堂上,让学生一同分析出错的原因,一同找寻小明、小华、小红之间的对比关系,学生的思维不仅高速转动了,对知识易错点掌握也会更到位。

(三)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数学题目的解答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题目的解答。且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通过数形结合、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能够找到数学解题的规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题目时尽可能地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题目,要给学生思维灵活性发展的机会。且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予以鼓励,如有的学生解题时采用了较为迂回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则采用了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阐述学生的灵活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比解题的方式找到最优解法。

如以下问题:“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 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另一辆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9 公里,那么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驶多少公里呢?”学生就这一问题产生了思考,在汇总学生的答案时笔者发现了如下多种解题思路。

解法一:[357-(79×3)]÷3,求得慢车每小时行驶40 公里,79-40=39,求得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驶39公里。

解法二:79-(357÷3-79)=39,求得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驶39 公里。

解法三: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驶χ 公里,79×3+3χ=357,求得χ=40,利用79-40=39,求得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驶39 公里。

每个解法都能够得出答案,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鼓励,表扬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在此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解法的对比,很快找到了最优解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得到了灵活发展。

(四)注重启发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的思维发展应当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但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依赖性较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提问的积极作用,通过数学课堂上的启发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当然,为了确保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应当考虑学生之间的不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启发提问。且有效的提问能够通过多层次的布谜,诱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数学算式,即4+4+4+4+4,然后很快地说出来结果。有的同学说老师你肯定提前背过了答案,这时笔者挑同学们来提问,笔者也立刻给出了答案。同学们觉得笔者十分厉害,这时笔者说:“你们其实也可以掌握这门诀窍,只要你们能够掌握乘法。”这样,自然而然地通过提问设疑的方式引出了后续的数学知识内容,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同时也为数学课堂新的知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表达训练,培养学生条理思维

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当一个人对一种事物或者现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时,就会将无声的内心思维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表述语言,能够将自己所思、所想转化为直观的语言文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并不健全,很多学生很少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甚至有些学生做出来了正确答案,但是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的解题步骤,他们却说不明白。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仍然不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表达训练活动,通过让学生进行试题讲解,引导学生做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等,让学生来概括知识、讲述知识,进而实现对学生条理思维的有效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使课堂内容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学生脱离机械的死记硬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慢车解题情境
用“同样多”解题
小慢车“寻鲜记”
用“同样多”解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航空浮子式汽化器慢车系统工作原理与典型故障分析
广州地铁14号线“快、慢车”运行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