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背景下的高一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0-12-30 20:00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一中学滕绍波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向心力课外生活化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第一中学 滕绍波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落实,高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堂中结合生活现象展开教学。很多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较好的物理基础,加之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这就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从问题情境、课堂探究和生活化作业等多个方面展开教学,使他们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提升物理课堂学习水平,从而培养学生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一、客观地认识生活化教学理念

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借助生活中的常见元素,比如常见事物、景象、自然规律等,通过实地调查或实验探究的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份生活化气息浓郁的教学氛围,而学生自然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遵循自身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想去理解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并解决问题等。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质量,学生也能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自身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与此同时,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学与生活相互沟通,教学内容变得具有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在这其中可以体验生活乐趣,同时将教学内容作为媒介,在浓郁丰富的生活意识以及生活态度下来学习教材内容,体验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以及人文世界的交融美,在其中获得协调性全面发展。因此,生活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师生之间相互发展、共同体验生活的一种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充分拿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欲望,同时引导他们客观地认识生活化教学理念,使他们体会到在物理课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乐趣。如在讲解“向心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为学生出示卫星或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图片,问道:“同学们,做圆周运动物体为何不沿直线运动而沿着圆周来运动呢?”学生展开讨论。紧接着,教师借助于一根绳子和小球来制作物体,绳子拉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向心力靠绳子拉力和重力来共同提供。班级学生对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总结出向心力定义、特点及表达式,从而与组内伙伴来展开交流,记录课堂学习心得。借由实验现象,高一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设计实验方案来展开讨论,对实验过程进行交流、完善,从中发现实验现象中隐藏的物理本质内容。在实验完成后,小组内部展开交流,探讨向心力的定义,得到向心力物理关系式,体会向心力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这节课教学完毕之后,笔者对他们说道:“同学们,你们看,物理学中拥有这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元素,学好物理对我们在生活中做各种事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呢!”学生重重地点了点头。这样,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融入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主动性。

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物理知识的地方有很多,如微波炉、冰箱等,这就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了良好条件。实际上,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促使其对专业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知识。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运用问题来使他们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讲解“弹力”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先为班级学生播放了射弓箭、蹦极、跳水等情境,引导他们回答上述动作都有何特点。学生纷纷表示离不开物体的弹性作业,由此自然地了解弹力的概念,进而思考和研究弹力产生的条件。初步感知弹力后,笔者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发放一根小铁丝,引导他们动手来制作一个小弹簧,再轻轻地拉或压,说出内心的感受。在动手实践后,学生要思考感受到的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来分析它的大小和方向等问题。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内心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出探究欲望,有效提升了自身物理学习的效率。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老师来考考你们,有一坨橡皮泥,我们用手挤压下去,它能否恢复原形呢?”学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弹簧用力挤压下去,可以恢复原形,而这种现象就是弹力。那么你们知道吗?弹簧和橡皮泥对应的现象叫作什么呢?两者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此时不知道怎么回答。笔者便告诉他们:两者都会发生形状改变,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形变,但是一个可以在形变后恢复原状,而另外一个却不能恢复原状,你们知道这两种形变特征用物理学概念应该怎样去区分吗?此时可以给出“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概念,继而引入弹性限度的概念,使学生懂得物体弹性具有限度的特性,同时对弹簧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在本节课学习中更加积极,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三、课堂教学渗透生活化内容

课堂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生活化内容,把物理教材与生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物理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从而为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借助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展开教学,避免枯燥无味的课堂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探究所学知识背后的答案,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讲解“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入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马拉车、车也拉马,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得知两个力相等,为何车还能继续前进?”学生对这一看似与本节课知识相矛盾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深入分析问题,就车的前进是否与马对车的拉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大小有关系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得到正确答案。紧接着,学生要思考当书本静止在讲台上,书本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受力示意图来进行讨论,看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反作用力又是什么力?笔者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在教室中来回巡视,发现共性问题,重点关注班级学困生。在探讨完成后,班级学生列表来比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借助于生活化问题,笔者顺利地带领班级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帮助他们掌握了教材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授课之中,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从而激发班级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借助于生活化作业,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与物理知识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在设计生活化作业时,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背景,借助教材内容来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从而利用科学方法来把物理习题转变为理想化的试题。此外,习题设计不妨增加探究性,提升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以“力学”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由于超载导致路面撕裂的问题,那么就要深入分析汽车超载与加速路面破坏、影响安全的关系,探讨超载给路面所带来的危害,就危害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进行交流,提升对知识的探究能力,有效发展物理专业能力和水平,对培养物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利用课外实践加强物理生活化教学

最后,在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中,还要能够借助课外实践来提升强生活化教学质量。在课外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动手操作,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比在课堂上拥有更高的积极性。对此,可以在教学之余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提升对高中物理的认识与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物理的生活化气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随机应变反应能力等。

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来观察圆周运动,如可以利用自行车开展教学,以身示范,为学生展示自行车在做圆周运动时,自行车在操场路面上的受力分析是怎样的,明确自行车的向心力、静摩擦力以及自身重力等,理解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同时可以适当提升自行车行速、圆周运动转弯半径等,让学生试着观察当自行车行速越快时,转弯半径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向心力与静摩擦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明白静摩擦力在最大的情况下自行车的速度等于多少?最后可以为学生在操场上做展示,为学生尽可能地提升自行车行速,并小心不要过快,让学生观察运动现象,同时分析什么情况下自行车会出现侧滑现象等,如果发生侧滑现象,应当怎样去改进等。可以让学生将本节课的课外实践活动用笔记本记录下关键知识点,并提交一份作业。这样,教师可以从中观察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圆周运动的掌握程度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一宝藏,结合教材内容来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猜你喜欢
向心力课外生活化
凝聚侨胞向心力 谱写时代新篇章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