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三有”小学数学课堂

2020-12-30 20:00重庆市秀山县第一民族小学白银艳
亚太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有直观课件

重庆市秀山县第一民族小学 白银艳

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这不仅解决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性这一问题,而且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融合,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序、有趣、有效。

一、小学数学“三有”课堂的一些误区

1.一说到课堂的有序性,有些教师马上就会想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使用信息技术授课,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讲,然后就是做一些课堂练习,最后是教师批改讲评作业。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没有质疑,没有讨论和交流,学生也不出声,看起来特别有“秩序”。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是学生对知识的“复制”和“粘贴”,缺乏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思考和交流,学生的理解效果和能力发展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真正的课堂教学有序,不是“安静”,而是过程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

2.课堂的有趣,大家可能就认为是这样的:教师一会儿播放课件,一会儿组织学生交流,一会儿又指名让学生上台练习。在这样“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其中有认真听讲的学生,但也不乏“浑水摸鱼”之辈,借着教师播放课件和同学交流的时间进行“自我行动”,把课堂当作“聊天室”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教学模式新颖、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最后的效果不言而喻,肯定是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的有趣,是指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其学习动机,满足其心理需求。

3.对于课堂的有效性,我们总有这样的观点: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授课,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他们会做几道题,家庭作业能认真完成,正确率也比较高,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其实,这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会做题不代表学生就会思考,他们可能是认真听讲了,当天的课堂内容就会做,一旦换一种题型,他们就又不会做了,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不会举一反三,所以,这样的课堂也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真正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知识,真正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素养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三有”课堂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灵活而有序

既然我们的数学课堂出现了以上误区,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它和数学课堂进行有效融合,使得课堂灵活而有序——什么是有序呢?就是课堂的步骤、学习的过程符合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路径。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时,笔者首先用课件出示一组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方形等。然后,让学生借助“希沃”白板的手写笔功能把这组图形中的四边形圈出来,再出示学生找出来的四边形。接着,笔者又问: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先使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思路归纳出来。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相机出示课件演示四边形特点,有颜色的区别,还有动画的标示——这一步,是教师把学生前面探究的结果和思路进行整合、归纳,使知识的认知从感性转向理性。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形象直观符合小学生直观的思维习惯,而且环节紧凑按照先感性、后思考、再归纳的逻辑路径一路过来。而且,我们有了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撑,就不用教师再像以前那样出示手工制作的图片,无论是准备图片、展示图片还是切换图片,都要高效得多。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只要根据授课内容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一一演示和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课堂质效与众不同。所以,如果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会更加灵活且真正的有序。

再比如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一段与时间有关的生活视频(如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放学);然后使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大表盘,调动电子表针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几点”,结合小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完成对钟表整点时间的认知;最后再用屏幕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钟表”——日晷、铜壶滴漏、沙漏等,又展示国外的著名钟表(如英国的大本钟)。这个教学过程也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过程的有序性,即先从生活感知引入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思维关注和兴趣,然后用电子白板展示钟表(好处在于,教师展示实物比较小,后排学生看不清,而且调动表针也显然没有电脑调整方便快捷),带领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认知,最后的展示是知识的拓展和文化自信渗透教育。

(二)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生动而有趣

信息技术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广泛应用,我们就应该利用它诸多方便快捷的功能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让我们严肃、刻板、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数学课堂,由于其所具有的学科特点,知识点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性,也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严谨、准确,不能出现“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语言,教学的逻辑模式也不能频繁更换,以免出现课堂过于严肃刻板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在严谨中不失趣味性。

还是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内容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周长”的含义,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妈妈”绕长方形广场走一圈的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在学生建立了这个初步认知之后,再用屏幕出示一个长方形,量出其四个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尝试进行周长的计算。等大家完成小组探究之后,再根据学生研究的结果,师生一起导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这个用信息技术制作和呈现的课件,把“妈妈”这个角色带入课堂,结合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趣味感,而且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当学生理解速度快的时候,还会弱化其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使之更乐学。

再比如,在教学“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笔者课前用电脑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让一些漂亮的、满面笑容的小花朵在屏幕上进行数列组合,每集合为“10”的时候,就合成一个花束(意味着进位),非常直观有趣而且动态地解释了“进位”的概念。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用计数棒进行进位体验操作。等学生完成这两个直观体验过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数值上的计算。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又用电子白板组织了一次进位加法比赛活动——用白板出计算题,学生用手写笔完成答题,谁第一个完成正确的解答,屏幕上就显示学生的名字并奖励一个小红旗。这个学习过程,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动画展示、动态感知和游戏巩固,既符合小学生的直观思维习惯,又符合他们喜欢游戏的学习心理。

(三)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丰富而有效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复习、新授、练习这个流程为主要课堂模式,长时间采用一种模式授课,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起来、多样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笔者利用幻灯片出示复习练习题,把学生的视线集中到一个点上,避免学生因各自看自己的练习册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提高了复习练习的效率;利用动画演示课件来辅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利用电子白板的遮幕功能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思维训练形式;让学生用手写笔进行练习题的判断,也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对练习的一种有趣且高效的创新。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多项功能,使得课堂模式丰富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说,信息技术进课堂,不是盲目使用,而是有目的地辅助课堂教学。让多媒体技术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分类与整理”知识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个思维的难点,就是小学生是视觉直观思维比较多,所以,在学习中经常是从图形、事物的颜色上进行分类,而不是首先从数学的“形”上去考虑。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总是出现按颜色分类的现象。于是,笔者就用电脑把展示的图形颜色先去掉,让学生再进行分类的时候,就不会被颜色所干扰了。经过两次练习之后,笔者再给图形加上颜色,而且故意给同样的图形填上不同的颜色,增加干扰——这时候,我们发现,因为有了前面的引导,学生按颜色进行分类的错误已经基本没有了。在完成这一步之后,笔者又让学生通过白板点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当堂迅速完成了调查统计,并马上将统计结果展示在白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统计结果来做一个分类练习题:我班喜欢大熊猫的有多少位同学?喜欢小狗的有多少位同学?……请大家按刚才统计的结果进行分类,并统计出数量来。以上过程中,两次采用了课堂实时调整、实景出题的方法,既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问题,又使教学形式灵动有趣,这样丰富灵活的课堂教学操作,显然没有信息技术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打造课堂有序、教法有趣、结果有效的“三有”课堂,就必须有意识、有能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而要想真正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就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心挖掘信息技术的助学优势,总结、创设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切实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三有直观课件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