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爱心学校 归芳芳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他非常注重提问及讲究提问技巧。适时、适度、科学、有效、切合实际地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伺“机”而问。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无人不知,他约学生谈话的时机把握得很好,叫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让他有反省的时间,而又没有延迟太久,把四颗糖用在了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位置上,体现了教育的适时性和及时性。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伺“机”而问。如《有趣的脸》中,教师出示图片,准备给学生讲关于脸部的特征时,下面的学生已经发笑了,教师伺“机”提问:“你觉得哪里好笑?”学生众说纷纭,在提问、讨论中学生发现了这些有趣的脸的特征。
2.有“的”而问。陶行知先生说:“导师须是一个火把两头烧,要把小孩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培智语文课堂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把学生的热心“烧滚”。如一堂礼貌用语课,教师提问:“早上见到老师要说什么?”“放学回家要对老师说什么?”“别人帮助了你,你该怎么说?”“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你又该怎么说?”等,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礼貌用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3.表达清楚。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跟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情感、美德,努力发现他们的问题、困苦。”培智学校的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弱,作为教师就要学习他们的语言特点与他们沟通,在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简练。如《有趣的跳跳糖》中,教师往学生的嘴里喂了跳跳糖,提问:“跳跳糖在嘴里是怎样的?”教师意图要学生说出跳跳糖在嘴里跳,可没人回答,教师把问题改成:“跳跳糖在嘴里干什么呀?”这种比较具体、口语化的语言,学生就容易理解,就能说出跳跳糖在嘴巴里跳。
1.梯度设问,难易适度。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问了孩子们好多问题,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孩子们认识了蜻蜓并自觉放飞了蜻蜓。培智语文课堂也一样,教师可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秋天到》中,教师提问:“秋天到了,会有什么变化?”课堂沉默,可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提问:“秋天到了,马路边的树叶有什么变化?”“果园里的苹果有什么变化?”“田野里的棉花有什么变化?”等打开学生的思路,课堂上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说出了很多秋天的变化,找到了最终答案。
2.联系生活,激活经验。陶行知先生说:“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教学与生活融合起来。”只有在生活经验支持下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所以教师的提问要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3.尊重差异,量力而问。陶行知先生说:“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则教的东西、方法、分量、次序都要跟着不同。”培智学校的学生个体差异大,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并尊重这种差异,对不同能力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到量力而问。如《家》中,教师首先提问:“图画有什么?”让能力最差的学生来回答。随后提问:“天空是怎样的?树木呢?河水呢?”让能力中等的学生来回答。最后提问:“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是谁的家?还有什么地方是谁的家?”让能力最好的学生来回答。
1.趣味设问,积极参与。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石即教师之问,浪即学生兴趣。同样一个问题老调重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化、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司马光砸缸》中,教师先播放了司马光砸缸的歌曲视频,播完之后,引出疑问:“知道这首儿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感兴趣,让学生心中存有疑虑,并很想得到答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巧用支持手段。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有些感性的知识通过“口”是无法表达清楚的,提问也一样,教师在提问时要巧妙运用图片、视频、实物、动作等各种支持手段,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3.等待、回应、鼓励。陶行知先生说:“加入儿童生活,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信任、尊重、理解、关心儿童。有研究表明,正常儿童对低级问题的反应需要3-4秒,对高级问题的反应需要15秒。培智学校的学生思维反应迟钝,教师在提问后更要给予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等待学生回答,并且及时对回答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期待。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求真创新、开拓前进。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感召、伴随下,我们将不断创新,精心设计好培智语文课堂提问,形成有自身特色、符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