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春市府机关幼儿园 严卓仙
进餐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环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在给孩子吃饱、吃好的基础上,挖掘进餐环节的教育功能,创新进餐的组织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尝试自我管理,我园由传统的教师分餐、孩子等吃的进餐模式,改为幼儿自主取餐、自主进餐的模式。通过让孩子自己动手拿餐具、自己盛饭菜、自己端餐盘、自己收拾整理餐桌等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取餐进餐氛围轻松愉快,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因噎废食不可取。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自主进餐,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呢?我把自主进餐活动融合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为孩子自主进餐做好心理与技能的准备,教育幼儿学会等待、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进餐礼仪,帮助幼儿形成基本的取餐操作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实施自主进餐,达到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自主不等于自由,自主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一种行为。实施前,教师要让孩子们明白自主进餐的规则。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和任务交给孩子,让他们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只有让他们对规则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才会让他们接受并自觉遵守。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表演、情境启发、情境教育等方式引发幼儿思考,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让孩子们共同制定自主进餐的规则。当然在经过多次的实践、执行、检验后,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再讨论,选择解决的办法,逐步完善规则。
教师通过科学活动,带孩子们认识食物与营养,把蔬菜、米饭、杂粮、水果、鸡蛋、肉类等所含的营养用各种颜色的纸板做图示,然后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也用彩色纸板拼成一个圆形图示,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通过直观的图解让孩子们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知道一些常见食物对自己身体生长的作用,从而改变个别孩子挑食的毛病。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餐桌及食物的摆放要安全合理,准备的餐具也要适合孩子取餐,不同的食物最好分开一定的距离摆放,以免引起取餐时的拥挤。准备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孩子听着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餐,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时,在每一次进餐之前,教师可以轮流选择一些孩子充当“小小服务生”。在值日生值日当天,其需要帮助教师为其他小朋友分发食物,检查小朋友们的吃饭状态。
让幼儿学会取餐的技能技巧,把幼儿取餐的技能技巧学习融入区域游戏中。孩子取餐过程耗时过长,通常是因为孩子未掌握好拿餐具取餐的技巧,半天都取不到食物。比如用夹子夹点心或将面条装到盘子里,尤其是中小班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差,通常会显得笨手笨脚,取餐的速度慢。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游戏区投放相关的材料,让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练习、熟练掌握有关技巧。通过区域游戏,让孩子熟练掌握取餐的技能技巧,增强孩子的信心,提高取餐的速度。
1.我们要规范取餐步骤,帮助幼儿形成取餐的系列操作方法。把方法步骤图示贴在墙上,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2.规范取餐的路线,让幼儿有序取餐。有的班级教室面积比较小,取餐时孩子会出现碰撞、拥堵、混乱等状况。规范取餐的线路,让孩子知道先取什么再取什么,取到食物后往哪里走,一路贴上图标、箭头指引,孩子们就能按照线路图有序地取餐了。3.幼儿对食物何为适量无法把握,尤其是中小班的幼儿,这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制作最少食物量和最多食物量的图标给幼儿参考,对于食量小的幼儿,可以允许他们先少盛一些,鼓励他们吃完再盛,这样他们就不会感觉吃饭有压力,饭量也会逐渐增加。4.在幼儿进餐的过程中,让孩子自主选择座位,体验自我管理的快乐。传统的进餐规则是要求孩子在自己固定的座位上安静进餐,在进餐过程中是不允许说话的,觉得孩子说话会影响安全与卫生。
鼓励幼儿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学会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幼儿吃完饭后可让其自己漱口、擦嘴,收拾自己的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值日生抹干净桌子,小班孩子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抹桌子,协助教师打扫卫生及把餐具抬到指定位置。实行幼儿自主进餐,并不是让教师放手不理,而是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培养取餐的技能、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后,教师再发挥协调、帮助和指引的作用。让幼儿自主进餐,快乐进餐,体验自我管理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