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林秋月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很多是因为幼儿们自身必要的自控和自理能力缺乏,不能合理地处理心理层面的问题。一旦教师与父母没有与幼儿进行有效是沟通与引导,就极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心理,阻碍其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随着幼儿自身年龄不断增长,他们在心理上也会发生许多变化。独生子女在当前幼儿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很多父母对幼儿比较溺爱,使幼儿没有养成良好遵守规则的习惯,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进而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在幼儿家庭中,由于受到家长及隔代长辈过分的溺爱,使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很好地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当中。久而久之,幼儿们就会出现孤僻和焦虑的状态,甚至是恐惧心理,抵触与他人交往,形成自闭的性格。
现如今,由于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导致幼儿在家庭中无法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有的家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还存在错误理念,认为只要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就是对其最好的照顾。然而物质条件的优劣,无法起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甚至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形成不良影响。
传统形式下的学前教育往往只是重视开展幼儿理论知识教学,对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则是持忽视态度,尤其是没有给幼儿们创设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因此,要想开展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需要创设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首先,对年龄较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要特别予以关注,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其次,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素养,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做到态度和蔼、循序渐进,使幼儿产生依赖感,从而使幼儿更好地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最后教师要针对幼儿年龄不断增长而产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做到细致地观察,改进与优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及幼儿园二者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例如,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平时无法自己亲自陪伴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会导致幼儿们出现孤独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于幼儿阶段比较喜欢模仿,一旦出现不自觉地对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进行模仿,则会很容易导致幼儿在性格上产生缺陷。因此,针对幼儿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社会以及幼儿园三方的合力,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幼儿实现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讲座,帮助幼儿家长能够掌握更多有效的幼儿心理辅导方法。
幼儿们一般都好玩、好动,也比较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但是其本身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如果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或者矛盾,很容易使幼儿们出现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幼儿园教师需要多组织开展多元化的认识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实现对幼儿有效的引导,促使其自我认识能力实现很好地提升,这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在培养幼儿自我认知能力时,幼儿教师们必须要做到科学引导与教育,有效地评价幼儿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使其获得个性的健康发展。
家庭和幼儿园对于幼儿实现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二者是相互依存,同时是提升的关系。因此,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家园间的协作,一起合力构建起家园共育合作平台,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一是与家长建立良好舒畅的沟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家长学会辅导幼儿心理发展的方法。二是建立家园网络沟通互动平台,随时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动态。教师可利用家园网络互动平台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分享一些教育心得,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