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勇国 (南通市郭里园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体验、经历、参与、探索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收获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学习不是一个师生单向传输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表现,运用自身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可见,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方向,这体现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法正好契合了这一思想,这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由于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且具备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行动能力,逻辑思维、操作能力都较强,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教学法,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运用活动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做好主题的设计与选择.科学选择活动主题,是活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对于高年级数学课程来说,设计活动主题,一般需要围绕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目标来进行选择,而又不应该仅限于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所提供的活动主题是作为参考的主题,教师应以数学课本为依托,契合生活实际,延伸发散,设计多样化、有趣味的数学活动.教师应基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在认真分析该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目标后,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活动的主题,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如进行“扇形统计图”教学时可以了解到,扇形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课本中没有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但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生活实际,设计与扇形相关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融入生活中参与活动探究.基于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的活动主题为“运用扇形统计图,完成实际生活中某项事宜的统计”,该主题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运用与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广,只要是与实际生活相关即可运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进行了解,可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主题.但是方向广的主题也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出现迷茫,选择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举出一些运用扇形统计图知识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可以从老师的举例中选择内容,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其他的内容.高年级的学生在目的与任务导向下,可以很快融入生活中,认真观察生活现象,思考、统计数据,并绘制图表,再制作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设计与绘制还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扇形的美观性,让扇形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也能激发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以扇形统计图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增加自己的学习动力.
结合生活实际,科学选择活动主题,还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如学生统计了家庭每月开支情况,可以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是收入大于支出、收入小于支出还是收支平衡,从而培养起自己的初步理财意识.再如班级学生喜欢哪类运动的情况,可以指导学校安排哪类课外运动,增加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运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不仅让学习活动更有意义,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发展了核心素养,更有助于小学生生活得更好,更加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活动主题选择后,学生需要策划活动过程,并亲身参与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将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策划活动,做好活动计划,然后交由老师进行评价,根据老师的指导建议进行修改.在活动主题的指导下,小组内一起分配任务,分工合作,设计好活动实施的流程、方法、过程、注意事项,以及预先设定的一些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好应对措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感到有事可做,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凝聚所有的思维与力量解决活动主题提出的问题.
如“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主题选择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分小组合作,四人一组,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策划活动过程的行动中.小组成员自行协商,根据各自的特点分配任务,包括测量数据、记录数据、数据分析与平面图绘制等.首先在老师的安排下,每组学生自行准备测量工具、画笔和草稿纸,组员A 负责记录测量数据,组员B 和C 负责用卷尺进行测量,组员D 则负责整理资料和测量现场,小组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测量活动任务.在活动进行时,老师要适当提醒学生预设活动的注意事项,如测量的偏差,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毕竟测量学校面积属于教室外的活动,对于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要提醒学生多注意.另外,老师应提出应对意外的措施,确保学生校内外的活动安全.学生是活动的参与主体,但是老师在其中也要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将学生未能预见的问题和细节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活动的积极作用.
合作交流能力是小学生学习中所要具备的重要基础能力,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总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需要掌握一些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小学生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思维的亮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促使自身的模仿学习,借鉴于他人的学习方法来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体现博采众长的意义,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开阔自身的眼界,使自己可以认识天外有天的宽广世界.老师通过组织学生精心地策划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与成长.此外,教师要注意探究活动过程的设计步骤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少至多的过程,逐步提高学习活动的难度,体现学习活动的挑战性,积极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活动是活动教学法的核心,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学生在活动开始前后、策划过程乃至整个活动中都亲身参与及探究其中,不仅有机会发展创新思维、合作能力,还能认真思考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亲身参与及探究,经历活动的探索过程,需要得到教师的启发、激励,需要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些正确的提示与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也确保活动高质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互联网的普及”数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学生分小组参与活动,先确定了活动目标,策划了活动的过程,再亲身经历与参与了活动的实施过程.互联网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处处都能找到互联网的影子,因此针对该主题有的小组选择的是“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它侧重于了解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情况,尤其是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找出生活中应用互联网的例子,逐一罗列出来,特别是与学生相关的互联网应用.有的小组选择的方向为“我们小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它侧重于从对待互联网的态度进行深入探究与了解,教师应培养小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的科学态度,从而认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的辩证作用.还有的小组设定的方向为“互联网从2010~2019 年的普及变化情况”,选定了互联网的变化范围,即2010~2019 年,了解互联网近十年的发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探究,分工合作,课下完成资料的查阅、数据的记录,并将数据资料等整理出来,结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形成“主题成果单”.
在学生完成主题调查后,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调查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调查的成果.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在课堂上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有关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在小组间相互呈现调查成果,共享调查成果.通过小组间相互展示、分享与评价,学生了解了互联网的优势、注意事项以及对待互联网的科学态度等,同时也感悟了科技发展的力量,培养了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素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动的效果与意义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如果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活动敷衍应付,则难以发挥活动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进行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活动教学法并不是一个接一个不间歇地组织纷繁芜杂的活动,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针对性活动,而且活动的内容不宜过多,要求精简.活动还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展开,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尽管高年级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还缺乏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活动实施尾声阶段,老师应组织学生围绕本次活动,针对活动实施的过程、方法、自己的表现以及活动中所见所闻与收获等进行小结反思,这应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小结中建构探究活动的知识网络,在反思中不断调整与改进活动过程,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了“树叶中的比”数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搜集与整理了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树叶,并运用观察、测量、记录、比较的方法,统计了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不同种类树叶长与宽的比,学生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反思,找出树叶中的比存在的规律,同时让学生运用数据说话和证明,总结出的结论有“测量每片树叶的长和宽,计算出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接近,而且长比宽越大,树叶越狭长,不同种类树叶,长宽比接近,形状也会接近”.在此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设计制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树叶,是制作狭长的还是宽圆的树叶就从树叶的长宽比着手.学生还反思得出“活动中一定要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眼睛、手、大脑要一起运用”“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有很多规律”“通过测量、计算和比较,能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探索有趣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反思中由自然现象深入到知识规律,再从知识规律回到自然现象中来,这样促进了外在现象与内在知识的结合,相互理解,加强了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反思,学生不仅收获了活动的成果,也培养了良好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学习总结与反思能力,学生能及时从反思中发现问题的所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引入和运用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动起来,手脑并用,思维与行动结合在一起,让活动融入生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参与、探究与实践,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感悟生活,总结生活规律,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科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数学学习要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如绘制地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树叶比与生物知识的结合、互联网探究与科技知识的结合等,将多学科元素引入进来,丰富探究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科知识间的融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还要关注活动的可行性、综合性、实践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有效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应用意识以及综合能力等,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