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人类当前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闲暇时间增多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从追求温饱上升至追求健康的层面,健康意识也渐入人心,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也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对我国20-69岁人群调研时发现,2014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83亿,占比为51%,如此庞大的健身人群迫切需要科学的健身指导,正如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续川在“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所说的,目前在我国百姓健身中存在着健身随意性大、健身效果不明显、健身伤害时有发生等问题。而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体育锻炼者的健康和身体机能状况、运动项目特点,开出适合锻炼者个人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但基于当前健康中国理念下如何着眼于运动处方,建构全民健身科学化体系,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人们日常锻炼科学化的重要课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并指出运动处方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是针对个人身体状况而制定的健身锻炼方案。
1960年日本东京大学运动生理教授猪词道夫率先运用了运动处方术语,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自1954年起,前西德Holl-mann研究所通过对健身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从而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运动员以及高血压、心肌梗塞、肥胖病人等各类人群的健身运动处方,并参与到市民健身运动处方的指导和咨询当中。自70年代起,我国对现代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逐渐起步,198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学院运动医学学科开设了 “健身运动处方”咨询门诊,较早地将健身运动处方运用于医疗保健实践中,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杨静宜的《体疗康复》一书,在书中对医疗体育的康复原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八十年代始,我国对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陆续展开,并出版了 《实用健身运动处方》、《心血管运动生理与健身运动处方》等。
运动处方是运动康复指导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病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运动实验、体适能测试等结果,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时间、频率,指出运动的注意事项,按照既定的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地、有计划地康复理疗或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健身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有四类,即:运动项目、运动量、运动次数和运动注意事项。
(1)制定运动处方应全面了解对象的身体状况。
应积极询问清楚处方对象的既往病史、现有疾病、身高、体重、目前健康状况、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如果是女性锻炼者,还需询问月经史和生育史等。同时还要了解锻炼者的运动史,运动爱好、特长、运动目的、目前运动情况、在运动中是否发生过运动损伤等。通过询问掌握处方对象的基本情况,便于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确保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的安全。
(2)需要通过相应的功能评定和状况来提供依据。
如果处方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那么我们需要对身体主要的肌群进行力量测定,以确定力量锻炼的目标。如果目的是为了提高心肺功能或减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我们需要对心肺耐力进行检查和评定。如果以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为目的,那么我们需要做临床医学检查,肌肉力量评定、关节活动幅度评定等。
(3)运动处方的制定必须限定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原则。
运动处方的强度必须达到能改善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有效强度,即锻炼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所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又称为靶心率。如果超过靶心率范围的上限,就可能出危险,这个运动强度或运动量界限,称为安全界限。而达到靶心率范围的下限,才开始有效果,称为有效界限。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之间,就是运动处方安全而有效的范围。锻炼前,体质差的人从事强度较小的运动就能收到显著效果,而锻炼前,体质强的人则要求较高运动强度的刺激才能见效。
(4)运动处方的执行和调整。
运动处方在执行的过程中,锻炼者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监督,如使用电子心率计,设置靶心率的上下限,随时了解运动中的心率,并在低于或高于靶心率时,得到及时的提醒,以便于对运动强度进行灵活的调整。一般运动处方在实施6-8周后便可取得明显的效果,此时根据锻炼者的体能状况,检查锻炼效果,需适当调整运动处方,以便进一步提高锻炼效果。因此,初定的处方在实行过程中,要进行一次或数次的调整,使之成为符合自己条件的运动处方。
依照群众体育本质规律性的要求,以及我国群众体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参考我国群众体育的现实特点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经验,来构建一个由能够为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整体。其实质就是把影响群众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存在随意性大、健身伤害时有发生的现象,而运动处方通过指导锻炼者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科学地进行锻炼,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选择性等,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防止过早衰老等。因此,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大众健身效果不明显或健身不当造成伤害的问题,为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宣传普及,提高大众科学健身素养,引导科学健身,促进全民健康,推动全民健身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因此,各地方体育行政机关要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大众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在街道、社区、村体育健身站点轮回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体质测试、健身锻炼功法指导等,推动全民科学健身,树立终身健身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各地方体育行政机关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8月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鼓励当地体育型人才,加强运动健身的科学研究,尽快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群众健身指南》,制定运动健身方案,科学地指导大众的体育活动,加速体育科研成果指导国民运动健身进程,推进科学健身前移步伐。
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加大科学健身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体质监测的重要性。
(1)让群众了解体质监测的结果与某些疾病的关联,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体质监测的重要意义,引导大众关注自身健康,主动到自身所在地的国民体质监测点进行体质测试,并由电脑数据分析仪根据被测者的测试结果,制定出被测者相适宜的运动处方,为被测者提供体育健身指南,以便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
(2)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配备专门的体质监测人员,对前来体质监测的人员给予指导。过去体质监测站由于缺乏专业的运动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使得群众对体质监测结果不感兴趣,少有人问津,以至于国民体质监测站很难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作为一名专业的体育指导医生,必须有过硬的体育医学理论做支撑,不仅要熟练掌握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为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保障。此外,除了为健身者提供科学的锻炼内容、运动量、锻炼频率、锻炼注意事项以及做出科学的评定,还要渗入其它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如生活习惯、营养搭配、科学健身的原则等等;
(4)加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的投资力度,将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乡镇、农村延伸,并配备专业的体质监测、体育健身指导师。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如日冲天,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火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达到30%以上。每千人口至少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而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质量、深度与广度。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很大一部分,经过岗位培训就获得了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没有经历系统全面的学校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部分人并不具备一个真正合格的体育指导员应有的正确传授技能、科学指导锻炼及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
以运动处方的理念来构建和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推进全面健身科学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加大缺乏科学指导情况下的随意性体育锻炼可能造成的身体伤害的宣传力度,从而引起体育锻炼者对科学健身和运动处方的重视;加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的宣传和专业人员配备,使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国民体质监测,乐于接受在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健身锻炼;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质量要严格把关,完善考试制度,制定继续再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吸纳高学历体育专业型人才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军。通过此类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促进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