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滞后已经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探究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而改变固有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构建面向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可行途径。
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具有协作性、相对独立性和创新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一切的形式和内容都将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探索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构成要素,必须关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构成的各种因素。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构成要素的探讨需结合其目的和过程,认为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是由团队平台、文化平台、物资平台和课题项目四个部分组成。
渐进性原则是指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应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标准逐渐深入、逐渐改善以期不断提高的原则。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照,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国家政策指导,推行实施的全过程中必然遵循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对基地而言,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设是一个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深了解,加强诚信的过程。
基地的管理是在双方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而参与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培养单位派出的学生。在大学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教育创新活动虽然可以划分阶段,但每个阶段内的学习、培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大学生的管理,以及基地流动性的管理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对基地的管理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管理也应该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
特色是立校之本,也是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之本,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首先应体现体育专业的特色,要始终依据学校自身优势,结合自身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其次,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应坚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坚持大学生培养的专业方向,以专业方向为统领汇聚学术队伍、培养人才,使他们适应行业发展规律,在行业发展中进行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成为专业特色突出的行业领军人才;再者,学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大学生培养就像流水的兵,而学校的发展最终以培养人才得以持续,只有做到人才质量的高规格、达到市场需求的高要求才能具有持久性的竞争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基地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始终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不仅要考虑近期发展的需要,更应该着眼于考虑长远的发展需要以及与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体育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开放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也是创办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中走出封闭建设的误区。对建设者而言,基地建设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资金来源、人才技术、设施信息等都不可能是培养单位或企业自身所具备的,必须通过开放办学、联合创建,吸引社会资源才能有效完成。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开放性要求学生能走出狭隘的个人小天地,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基地的创建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应该紧密围绕培养人才、解决企事业单位现实问题和体育经济未来发展需求这个目标。如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或不利于技术成果转化、不利于市场推广,将会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必然失去基地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能。因此,可操作性也是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在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团队管理中,将大学生置于管理的核心,确立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调动团队成员和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致力于人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成团队成员和团队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团队是学生根据专业、兴趣爱好等自发组建、自主管理、自行进行创新活动的群体,而大学生培养单位、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为所有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提供支持服务,考核评估、激励引导,为大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大学生自主创新活动中,调动广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而以实践为目的原则是指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创新时应注重与实践的结合,体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以实践为目的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动力。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走上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体育行业特色和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聚集体育院校资源、实体经营单位需求、地方政府三方优势,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满足体育经营单位基本利益为保障,以服务体育经济发展为宗旨,创新培养模式、找准合作项目。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一定要体现体育专业特色。体育是体育院校最大的特色,也是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与其它基地的最大区别。只有围绕“体育”这个中心,才不会偏离培养人才的专业性和行业适应性。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构建要以体育科研项目、体育企业生产、体育行业拓展、体育赛事营销等为纽带,形成学校与实体单位,学校与生产企业,学校与服务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学校建立学生教育创新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基地建设的专业创新性,组建学生教育创新团队应该挑选本校有专业特长、基础较好的学生,并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带队。同时,建立符合基地建设特色的优秀文化,形成基地培养人、熏陶人的良好氛围。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要选择本地区优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来开展。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反映了本地区体育经济优势,具备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能力,集中反映了本地区体育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和区域特色。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只有与地区体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相结合,才可以实现建设体育学教育创新基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将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延伸到区域特色项目中去,重点支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产业和课题,才能进一步发挥体育高校与地方体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的作用。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的为体育产业、体育经济、体育事业服务。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加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下,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发展相结合必然得到地方政府在落实优势产业政策、科技三项资金以及支持重大科研项目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保障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长远利益看,体育经济好了,就会需要更多的体育创新人才,为基地建设培养出的体育专业人才创造了体育服务的机会;同时,体育产业市场化进一步完善了,体育企业、行业强盛了,也就有更多的企业与体育高校合作建设更大的基地。
在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是基地灵魂。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应当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推进体育市场化进程策划、实现体育事务管理优化等实践新想法、新思路的场所。
在创新研究中,开发新产品、证实新观点、引入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出新的成果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会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品牌是基地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标识,是人们区别其他创新基地的特征。基地品牌是一项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形成基地品牌后,就可以拓展资金渠道,吸引政府、企业加大对基地的建设,形成规模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基地的持续发展。
内涵建设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较快,但总的说来,要想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取代高校人才培养一部分职能,与企业有持久的合作并能不断发展强大甚至形成分基地,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内涵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地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也就是文化管理。这种模式的基调是“人”,内容是“文化”,包括创新基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目标是“创新基地中人的发展”;二是重点创新项目的建设。重点创新项目的建设不仅给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创新起带头作用,同时也是基地教育创新的核心。重点创新项目的选择需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其带给基地的影响,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在考虑其发展速度的情况下还应重视其发展质量,狠抓其内涵建设。
我国作为一个教育、科技、文化不断追求日新月异的国家,面对世界科技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显端倪、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强力挑战,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属于体育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虽然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很快。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战略背景下,根据体育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方面的理论,结合实践进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基地的论证研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体育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