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余 娟
编者按:校园文化是一种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建立的,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和不断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校发展历史痕迹和独特内涵的文化形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促进学校成员全面发展、不断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中小学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优质学校的前提条件。中小学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有多种方法,其中,与高校合作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自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要积极探索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建模式。同时要求中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本文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例,探索U-S合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困境与改进策略。
提升对班级文化育人价值的认知。中小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朝气,自我表现强,敢想敢做,然而他们的是非观念淡薄,辨别事物能力差。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探索基于场域理论的班级文化建设路径。场域理论最早由法国教育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理论上的场域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网络模型或网络架构。班级文化在场域理论作用下,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场域理论下,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有: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引导家长广泛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见证学生的成长变化。
近年来,国内U-S共同体先后将合作领域从教师培养拓宽到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高校和中小学在工作性质和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他们的合作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合作,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现象。
单方强势。高校完全支配着中小学,后者缺乏主动权,被动按要求执行操作命令,仅成为高校的科研样本,中小学教师不但没有受益于研究工作,还增加了工作负担。
理论真空。一些高校教师缺乏对中小学一线的了解,在合作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深入调研,导致他们对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假设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考虑实践中的复杂因素,给学校层面的研究活动造成了操作困难。
形式主义。中小学与高校没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真正就班级文化建设开展研究,没有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由实践再度反思完善理论的过程作为合作重点,而是把现有实践套用在理论之下,按部就班行动。中小学教师的思考智慧没有得到激发,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没有实质性改进。
缺乏动力。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学校评价反馈又具有及时性、敏感性强的特点,因此他们对于班级文化建设这一需要投入智力、精力成本甚至还有一定风险的活动,表现得并不积极,总习惯于被动执行。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U-S合作中,中小学的主体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未能将科研理论与学校发展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的思路仍停留在基于行政指令的经验式应对上,缺乏专业的研究与探索精神。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拓宽U-S合作的理论基础。U-S合作发端于高校,高校作为教育研究者的功能定位及其运行方式相对成熟,但作为合作另一方的中小学,既有与高校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相一致的活动特性,又有因主体特殊性而产生的特殊规律。笔者建议,从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这一概念入手,从整体角度探索中小学班级文化的功能和构建策略,在理论上明确班级文化的特殊形态,进而在尊重合作双方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
在合作目标和双赢上达成共识。从学校层面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合作双方教学质量,促进合作双方变革与发展。从国家层面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共同目标应是教育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等。其中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和谐不仅是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资源整合、智慧共享。因此,只有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才能实现同生共长、互利互惠,也才能形成合作的品质。
积极营造条件,提供多方面支持。部分高校教师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时,难以将理论和学校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只向中小学教师传递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而不结合实际,很难实现预期目标。为此,高校教师要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案,并在民主开放的合作氛围中与中小学教师实现平等对话,提升他们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力。例如,高校在与中小学进行合作之初就应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班级文化合作方面的“补课”,培养他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与技能,使他们至少能够理解高校教师所提出的理念。
积极探索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为导向。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时,要善于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并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个性不同的成员提供较多的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协调好班级中的竞争与合作,合理地引导班级舆论,使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意义。再次,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加快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体系构建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通过筛选分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运用德育活动将传统内容与新技术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班级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