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李倩男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18~20题的文段节选自一篇散文。文中有一处使用破折号的语句:“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第18题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考生需要从选项中选择与原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解答本题,离不开标点符号的相关知识,也离不开对语义的理解。题目的知识点是破折号的用法,但是要选出恰当的一项,还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语义,关注句子陈述对象、内容,利用复句知识等,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运用、句子理解能力的综合考量。
文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义的递进:由想起一家专卖的小店,到去小店吃门钉肉饼。两个部分均与门钉肉饼相关,但前者陈述内容为想到店铺,后者陈述内容为去店铺吃饭,这是破折号的递进用法。A选项“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破折号后的“《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进行的解说,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D选项破折号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对破折号前“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中“一个人”的补充说明。A、D两项中破折号起到的作用是较为常见的,与原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明显不同。
C选项可能会成为干扰项。“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似乎与原文一样,都有文意上的递进。但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这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也是由辛苦的劳作而产生的。“幸福而快乐”“辛苦”看似是意义相反的表达,但陈述的对象都是到山上打柴的记忆,“幸福而快乐”表达出“我”的内心感受,“辛苦”是身体的感受。破折号前后的两部分实际上是对到山上打柴的记忆的两个角度的陈述。“尽管”表示承认打柴的辛苦,与破折号之前的内容呼应,即“我”并未因这个事实而否认快乐与幸福的感受。语义有变化,但话题仍是同一个,C选项并非本题答案。
B选项,破折号前陈述“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这一事实,破折号后“有什么看头啊”是“我”对“再去看看他”一事的看法,即“我”认为“他”没有看头。前者的陈述对象是“我”和“俺婆婆”,二人对是否“再去看看他”存在不同的看法,后者是“我”对“他”的看法。两部分都是围绕“他”而展开,在语义上有所递进,答案为B选项。
本题的设置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积累、理解、运用,尤其要关注标点符号这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基础知识。倘若没有“考试涉及”的指引,日常教学中往往不会将其作为重点或时常关注的教学内容。而且,标点符号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知识点,学习标点符号,重要的是在上下文中体会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
对标点符号的教学,在中小学阶段一直有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不同学段明确了相应的要求,按学段逐步推进,遵循先理解后实践的理念,概括如下:第一学段,“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学段,“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第四学段,“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学段,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逐步、逐层推进教学,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阅读和习作教学,认识标点符号,体会其功能。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的“表达应用”处,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不仅是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在近两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中,都有对标点符号的考查:
(2020年全国卷Ⅰ)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__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__的组成部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2019年全国卷Ⅱ)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面对题目,有的考生从容应对,从选项设置角度冷静分析,选出正确选项;有的考生牢记课文中几个特殊标点的使用方法;教师们以专题形式对标点符号进行讲解,在复习阶段下发标点符号知识清单和练习题……可见,在考试的引领下,考生和教师对于标点符号的学习和教学均有了相应的改变。
然而,我们不应满足于在不同学段逐层提升教学要求与难度,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实践运用、关注语义理解,从而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学中,教师多将标点符号的概念、使用规则、作用等教给学生,然后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印证,最后完成练习、巩固、强化,或者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相对传统,符合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认知规律,却在兴趣激发、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或许我们可以将教学步骤和内容进行一些调整,设计更多提升学生参与度的环节,让标点符号这一“小内容”,引起学生的“大兴趣”。
例如,针对破折号的教学,教师可从例句和练习中筛选部分句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破折号在句中起到的作用将句子分类,并说明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解说明确破折号使用的规则及作用;针对学生存疑的部分,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陈述对象、结合复句知识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整理、形成分析思路,夯实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由学生自主拟定标点符号运用实用手册,明确标点符号概念、使用规则及作用,给出例句,补充备注,形成体系。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类,对相对简单、明确的破折号用法已了然于心,存疑之处也可通过教师讲解习得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在完成手册的过程中梳理标点符号用法并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每个标点有几项用法和什么作用,全部教授完毕,学生难免对其中一些内容感到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在专题教学或随文讲解之后带领学生关注不同标点符号用法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同是表达相对完整的语义,分号和句号的区别是什么;同是表示解释说明,冒号和破折号的区别是什么。
当然,对于标点符号知识的学习,不仅为了明确其概念、用法和作用,还应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厘清思路、表达自我的支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已有标点符号知识对句中标点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句子关系、行文思路。例如,《六国论》第二段开头:“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第二句采用对称句式,可分成两部分,中间使用的是分号。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即第二句的陈述对象前半部分是秦,后半部分是诸侯。作者将秦国因诸侯割地获得的土地与因战争取胜获得的土地数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相差百倍,突出秦因诸侯割地获得土地的数量之多,又将诸侯因割地赂秦失去的土地与因战争失败失去的土地数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也是相差百倍。这组对比论证从土地数量的角度分析论证诸侯割地赂秦的弊端,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