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李先诰
语言文字运用题内容丰富多彩,题型灵活多变,历来被称为高考试卷的“试验田”。但可能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高考命题还是“稳”字当头,题型、题量基本保持稳定,以致这块“试验田”里,“今年花似去年红,唯有语料各不同”。
那么,2020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表现出哪些特点呢?教育部考试中心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因为今年高考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同时也是高考改革深入推进形势下的一次高考,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高考命题重点是从铸魂育人、落实改革、确保稳定三个方面开展。”2020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制也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下面笔者进行具体分析。
2020年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见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选材多样,特色鲜明。
1.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精神标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选材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这样的选材可以引导更多学生将目光投向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2020年全国卷Ⅰ、卷Ⅱ、卷Ⅲ的第17~19题,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分别以“篆刻艺术”“甲骨文的特点及分布”“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为命题载体,考查词语选用、语句衔接、病句修改、标点用法等知识;天津卷则以“古代逆旅”为题材,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旅馆发展的历史;江苏卷开篇即是“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答题兴趣。这些素材从不同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能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2.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2020年全国卷Ⅲ第21题压缩语段“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表达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愿望;浙江卷第6题借用“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表达人们“去病”“弃疾”、战胜疫情的心愿,翻新传统,巧妙贴切;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展现行业应对疫情的新举措。高考语用题在关注时政热点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18~20题品尝北京小吃“门钉肉饼”的惬意;浙江卷第2~3题“弹幕文化”的创意,都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高考语用题选取这些材料,既能让试卷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又能让学生将小我与祖国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3.关注科技发展,增长知识见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高考语用题落实了这一学习任务,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20题的“有氧运动与记忆力”,全国卷Ⅱ第20题的“噪声与听力”,全国卷Ⅲ第20题的“食物与人体需要的能量”等,都是关于人体健康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传递了疫情之下的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浙江卷第5题“比目鱼双眼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增长了见闻;而全国卷Ⅰ第21题“‘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天津卷第22题“‘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天津”,江苏卷第4题“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则引领学生站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沿,去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华民族的崛起。
2020年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仍然设置独立板块进行考查,天津卷仍然分两个板块考查,江苏卷仍然在“附加题”中考查“材料概括分析”。各套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形式稳定,难度稳定,题型、题量乃至考点都基本保持不变,选材也仍然保持了往年多样性的特点,且客观与主观两种题型并存,辨析与表达两种能力同考,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
当然,稳字当头,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变”,是高考命题的常态。2020年是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神的第一年,更加注重“关键能力”的考查,在总体稳定的格局之下,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强化情境设计,重视运用能力。命题者设置相关语段,将问题放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词语选用和标点用法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将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阅读中进行动态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就在现代文阅读(一)中考查“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改变了以往类似题型一则材料对应一道试题的命题形式。
2020年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力度。因为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在获取各类信息时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2020年全国卷和地方卷共有七道试题考查“筛选信息,压缩语段”,特别是江苏卷附加题的第三道大题,以整篇文章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如其中的第28题“优秀的博物馆直播需要哪些条件”,这道题的答题依据为原文第3段:
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深夜脱口秀”的走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受众心理,讲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故事。直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主播”往往更受欢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三星堆重量级神秘国宝首度亮相”“敦煌壁画临摹现场揭秘”等都在直播开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
这道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它不同于全国卷压缩全段的要求,而是从一个专项来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再对照文字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内容,去伪存真,筛选所需信息,然后分别将提取的信息归纳整合成答案:从“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取出答案①“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从“直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主播’往往更受欢迎”提取出答案②“主播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广博的知识”;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提取出答案③“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孙海波指出:继续深入推进高考的内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以及高考综合改革的协同,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核。今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制,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坚持高考内容的改革方向,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助推高考综合改革行稳致远。
一是从命题方向上加强教考衔接。高考语用题增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将《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在材料选取、设问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如2020年天津卷第21题:
在某校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我就不爱读《三国演义》”,还有同学说“《论语》读起来才没劲呢”。请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
这道题对接《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二是在试题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三大题“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五道小题中设置了四道主观题: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其中,第19题,明确地把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归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并且一改以往考查辨识比喻手法或仿写比喻句的题型,要求学生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以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再如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判断语言表达正误好坏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的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在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导向下,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将更加突出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强化应用能力,注重语境意识,关注传统文化,聚焦时代热点,仍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命题的主要趋势。因此,2021年高考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三位一体,落实教学目标
2021年是高考改革全面铺开的一年,高考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接《课程标准》,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力度,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做到三位一体,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依托教材,围绕“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进行归纳段意,分析层意,探究原因,描绘诗句画面,比较、鉴别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等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积累、梳理和整合知识点,提升自身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2.全面覆盖,掌握必备知识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特别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或将呈现“求稳与创新并行,回归与拓展共存”的态势。在复习备考时,要以教材为依托,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等课程目标,并参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做到全面覆盖考点,掌握必备知识。注重积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各类词语(如实词、虚词、俗语、成语)、修辞手法等知识,加强主观题的解题训练,增强辨析并修改语病,语言表达连贯与得体,句式的选用、变换与仿写,压缩语段,扩展语句,语句衔接,逻辑推断等能力,重在夯实基础,全面复习,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如标点符号可重点关注冒号、引号、破折号的用法;压缩语段的各种题型都要涉及,如新闻概写、内容概述、专项概括、提取关键词、根据材料下定义等。
3.注重情境,落实解题技能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往往采用“一拖三”的形式,在特定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特别是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三道大题,在命题者创设的情境中,考查对比喻本质的分析和对不同句式的比较,这种题型有可能成为今后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方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设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如:给“包身工”下定义;描绘“枫叶荻花秋瑟瑟”蕴含的画面;将“‘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百合花》)进行句式变换后加以比较鉴别,等等。要通过有效训练,探讨每种题型的内在规律,归纳解题方法,提升解题技能,这样才能在高考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