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唐福玖
当前,很多教师在作文审题方面的教学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忽略审题教学的重要性,基本没有审题教学课,作文教学只关注如何写;二是部分注重审题的教师往往只教一些零碎的审题方法,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薄弱。由此,学生在审题方面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是养成了随意、散漫地阅读材料的习惯,往往凭直觉和初步印象审题立意,提炼的观点要么肤浅,要么错误;二是随意肢解材料,缺乏整体意识,立意和观点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以偏概全,要么另起炉灶,要么不具备连续性。
高考作文审题教学和学生作文审题训练需要引入文本细读方法,强化文本细读意识,提升学生解读材料内涵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审题立意的问题。除此之外,文本细读法还能帮助学生提炼写作提纲,确定写作内容,让写作更清晰,内容更充实。下面笔者以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的细读为例进行说明。
文本细读起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后来,细读法成了英、美新批评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主要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分析基础上,一是以文本为中心,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二是重视语境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尤其重视文本中重点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此读出特定词句或语段的丰富内涵。文本细读重在从字、词、句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语言表达的手法,尤其是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挖掘语言的内涵。
由此可见,培养文本细读意识非常重要。一是因为作文试题给的材料都较短,比较符合文本细读的文本标准;二是文本细读法强调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与高考作文审题“紧扣材料,避免立意和观点偏离材料”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三是注重词义与前后文语境的细读方法与高考作文审题“准确”的基本要求也相符,因为高考作文准确审题的基本保障一定是逐字逐句地阅读材料与联系材料。由此可见,作文审题的基础一定建立在对试题材料的细致阅读和整体结构的关联分析上,考生通过细读,读出材料的字面含意和背后的深层含意,进而把握命题意图。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审题习惯和基本审题能力,尤其是仔细阅读主体材料的能力,立意和观点就极容易流于表面,达不到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深刻”和“创新”层级的要求。就高三作文审题教学来看,教师应该重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阅读文字、感知文字和分析文字的基本能力,树立文本细读意识,在材料细读中强化解读材料的能力,读出材料背后蕴含的命题意图和写作主旨,从根本上纠正学生解读材料的各种不良习惯,能够提炼出准确、深刻、新颖的观点。
审题和分析应该从文本细读开始,笔者以2020年江苏卷作文试题材料的细读为例,谈谈细读对于审题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读方法,以期就教于方家。原试题材料如下: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1.给文本材料切分层次
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是在浏览材料的基础上,以原文的句号为单位,用“//”给文本划分层次,初步判定哪几句话讲述一个内容。笔者对该材料层次切分如下: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初步浏览材料可以发现,第一、二句话属于一个层次,第三句话属于一个层次,第四句话属于一个层次。
2.逐字、逐句、逐层阅读材料
文本细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是进行语义分析,逐字、逐句地阅读材料,读出每个字词和句子的基本意思及背后隐含的深层次的表达意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指同样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能够相互融合。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同类事物之间能够更好地感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人来说,就是指与自己志趣、爱好相同的东西更能被接受。
第二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就是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解释,其中“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揭示了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对于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人会不自然地偏向其中。程度副词“总是”表明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句话表明人对某些喜爱的人、事的偏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即人所偏好的信息会深入人的大脑,甚至会改变原本的自我。
第三句话“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智能互联时代”交代材料的新背景,即当下人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两个“更加”表明人所偏好的事物信息对人的影响比以前更深,“紧密”说明相比以前,在智能互联网的影响下,信息对人的影响比以前更深入和密切,而“可感”则说明影响更加具体,容易被感知到。
第四句话“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你未来的样子”将材料的背景放置到未来,说明互联网下信息对人的改变的效果更多体现在未来的生活中,而“开始于当下”说明现在的行为会对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浏览”“点赞”“分享”则呈现了互联网环绕、塑造和改变人的基本方式:“从心所欲”不仅表现为个人在互联网信息选择方面的偏好,还可能出现不良信息,侵蚀人的心灵;“点赞”和“分享”是互联网的重要功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对正能量的信息的点赞和分享能够将这些好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但是如果点赞和分享了有危害的信息,则会对人和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第四句话描述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对人环绕的方式以及个人面对这些信息的方式表明,由于信息性质不同,给人的未来带来的结果也不同。总之,第四句话不仅表明互联网对个人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还表明,面对这些信息时,个人的选择、态度是关键。
3.品析特殊词语的含义
文本解读首先重在对某些特殊的词语进行深入解读,读出这些词语在前后文语境暗示下的多层含义。在对作文材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和逻辑关联词。作文材料中的动词往往传递出了文本的核心内涵,形容词往往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而逻辑关联词往往提示了材料表意的重心和命题者想要坚守的文本意图。
该文本语段中,“关注”“环绕”“塑造”三个动词是关键,对“关注”的解读要重点思考人应该关注什么,个人对于任何人和事是否能够因为喜好都去关注,不能关注的信息该如何处理;“环绕”带来的思考是人被这些信息环绕后如果产生认知偏差会出现什么后果,个人该如何面对被某类信息强化而导致闭塞的问题;“塑造”有改变和固化的意思,信息对人的塑造说明信息会改变人原有的样子,这样一来就会失去自我,如果是优良信息的塑造,人就会变得更好,但如果是不良信息的塑造,那么人就会变坏。这样的塑造将是可怕的,是不可取的。
综合来看,“塑造”一词提醒读者:要选择好的信息来塑造一个更好的自我。这既是互联网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命题者想要让考生通过材料解读出来,然后进行论证、解答的。
4.在文本结构分析中确定立意和写作内容
新批评倡导对文本进行语言和修辞的细读,结构主义则强调整体性,这对作文材料的解读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作文审题要关注材料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把握材料的结构层次,避免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保证写作对象和范围的全面性。任何作文都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写作的论题和对象就在材料中,需要关联整个材料来获取写作的论题和对象,因此整体分析材料的结构层次就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对该文本材料的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句话提出一个一般现象,第二句话用人对人、事喜爱的偏好来证明第一句话揭示的现象,因此前两句话属于一个层次,意在说明信息对人具有强化和改变的功能。第三句话通过“智能互联网时代”将考生的思维拉入当下生活中去思考。第四句话中“浏览”“点赞”“分享”等提示语依然紧扣智能互联网生活,展现了个人处理信息的几种方式,“未来的样子”则让考生思考当下处理信息的态度和方式对个人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语境由当下转到充满遐想的未来。从四句话的内容来看,第一句话起到的是引出话题的作用,引出后面讨论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人甄别和选择信息的问题;后面两句话则对个人与信息的关系展开叙述。通过对文本结构的梳理,我们最后可以确定该作文材料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个人如何有效甄别良莠不齐的信息,如何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来更好地塑造自我”这个问题上。由此可见,对文本结构的细读分析是确保作文准确扣题的关键。
除此之外,结构主义吸取语言学中言语与语言、能指与所指等二元对立概念,强调文本结构要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差异。这种注重二元对立的结构观念对解读文本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从思维角度看,二元对立让思维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对解读那些充满思辨意味的文本很有帮助。以该材料为例,借助结构的二元对立观念,“自己喜爱的”的对立面就是自己不喜爱的,而喜爱的信息会环绕人,那么不喜爱的信息就会被人给摒弃,那些信息将不会再出现。生活中缺乏不喜爱信息的人的知识和认知将会不断变狭窄,固守于自己所知晓的狭小空间。因此,我们从这种隐含的对立中读出了人在选择信息时所面对的困境和背后的危害,于是如何在辩证的分析中处理和平衡喜爱的信息与不喜爱的信息的关系则是考生要重点考虑的,写作由此充满了思辨色彩。
最后,综合所有结论,通过文本细读,我们既能够准确抓住写作的对象进行立意,又能够提炼出写作提纲和写作的内容,对于该材料来说:一是谈既然信息对人有强化和改变作用,那么人的关注和选择才是人塑造自我价值取向的关键;二是谈既然信息对人的塑造有好的作用也有坏的作用,那么关键在于自我的关注和选择,即个体如何避免偏好信息对自我思想观念和认识的遮蔽,如何看待那些与自我不同的声音,如何选择和处理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浏览、点赞和分享信息时如何考虑其对自我和他人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三是谈既然出现如此多的选择问题,那么考生在分析和论证以上问题后,还需要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即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和周围事物以做出选择,避免被信息固化而误入歧途的根本方法。
由此可见,对材料进行细读,不仅解决了立意的问题,还能解决写作提纲和具体写作内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