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朱伦春 黄润梅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一般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文言实践中举一反三。”但从我们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文言基础相当薄弱,对基础知识点的了解非常模糊。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文言文知识体系庞大,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高三文言文应该复习什么?怎么去复习?怎么安排复习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去思考。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文本材料选自课外,但知识点基本源自课内所学。所考查的文言实词、虚词其意义一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或者从教材中得到一定启发。因此,我们在复习时,首先要发挥教材的作用,整体回归高中课文,注重积累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从课文中寻找文言文知识点的源头,这样我们才可以利用熟悉的已学的知识去应对未学的相对陌生的考点,这就是所谓的“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
1.以教材为本,掌握重点基础知识
在文言文复习阶段,我们要对教材上的知识做出恰当处理,可以采取分单元分篇目对课文进行字词梳理的方式,循序渐进,逐篇攻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由于课文内容较多,知识点也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抓精练挑重点,定位要准确,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复习。所以,加强对每篇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第一次学习课文内容,而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只有掌握了教材重点知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如在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要重点抓住“贰、鄙、军”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贰”是“有二心”的意思,在人教版必修①至必修⑤所有课文中,这个词出现过两次:必修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且贰于楚也。”必修②《氓》一文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又如在复习《荆轲刺秦王》一文时,需重点抓住几个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以“本”为本,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一天一课或两天一课,做好周计划或月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课文的时间,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学生熟记课内知识并运用于课外。
【例1】
召燕饮于阙,询创业熟与守成?玄龄、魏征皆有说辞。
该句翻译中“燕饮”“于阙”“创业熟与守成”是得分点。“阙”我们在课内学过,“不知天上宫阙”,“阙”取“宫殿”之意,“于阙”意为“在宫殿”,此句为状语后置结构,“召燕饮于阙”意为“在宫殿燕饮”,这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相同的状语后置用法。“创业熟与守成”这一句可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与徐公孰美”和《鸿门宴》一文中“孰与君少长”等句进行联想推断。要善于利用教材已学知识去解题,但前提是我们已经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时要以“本”为本,重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首先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并复习。
2.注重日常的识记,通过“自读”课文促进字词、句式等的积累
文言文学习需要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书读百变,其意自见”,告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多朗读原文才能更好地明晓文意。所以,一般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会采取多种朗读法,如“初读”要读正确、读通畅;“自读”需要结合注释,揣摩文章大意;“品读”则是入情入境、仔细品味、还原语境。可以说,“朗读”是我们进行文言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不愿意去朗读,有些学生会读一遍、两遍,但很少有主动去读熟甚至背诵课文的。所以,除了《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大部分的课内文言文,学生都不熟悉,甚至是忽略的。
而在复习时,要重新学习课内文言文,这就要求学生多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对于已学课文,“自读”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自读课文重要段落,自读书下注释,自读课外补充的资料等。对已学的课文进行复习,要学会选择、敢于舍弃;而“自读”课文,则给了我们足够的自由复习空间,对课文知识的选择、对复习时间的处理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篇幅较短,朗读全篇课文以及重要字词,大概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而《鸿门宴》一文篇幅较长,则需要重点诵读。总之,要重视“朗读”的作用,重视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的识记和积累。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设置来看,其考查目的与要求、测试形式与题型、分值安排与分布还有考查重点等方面都比较稳定。比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的选文大多是人物传记,题目设置基本为三道选择题(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和两小道翻译题。这就提示我们除了回归教材积累字词之外,还要注重课外字词的积累,并且依托复习资料,学会归纳整合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所以,文言文复习在回归教材掌握字词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相应题型的解题能力,注重知识点的实际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课内外延伸识记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文化常识等
高考文言文课外字词的积累要求: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含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等。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我们理解文意和翻译文句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积累大量的字词,而只掌握在课文中所学到的字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文言文复习阶段,我们要有计划、有安排地积累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循序渐进,一一突破。比如先积累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相关知识。按照总复习知识清单,10个一组,每天复习一组,可以在每天早自习时间完成,直至120个实词积累完毕。然后再积累虚词:《考试大纲》规定,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按照总复习知识清单,3个一组,每天复习一组,直至18个虚词全部复习完。当然,也可以实词、虚词同时积累:5个实词和1个虚词为一组,每天复习一组。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日积月累,一步步完成。
总而言之,文言文复习是一个大量积累识记的过程。除了字词积累之外,还需要对文化常识相关知识进行识记背诵。古代文化知识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古代政府机构、官职的变迁、古代的礼法习俗、古人的称谓等。而我们教材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点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外阅读时或做题时主动积累,比如识记周考月考试卷上的文化常识知识,比如识记印发的辅助资料中的文化常识等。在解答文化常识题时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作答。
【例2】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取的名号,文中高祖、太宗、隋文帝都是庙号。
C.弱冠、及笄,古代分别指男子和女子成年的年龄,男子加冠和女子加笄是成年的标志。
选项中“庙号”是什么?“弱冠、及笄”又指什么?教材中是没有这些知识点的,但学生如果有课外积累就可以很迅速地找出答案。因此,平时的识记积累相当重要,如果学生以前积累较少,那么在复习时,就应该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补课”。不仅要记住课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积累,不断丰富自身的文言知识储备,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
2.分类复习,掌握技巧,举一反三
根据文言考查题型的不同以及不同题型的特点,首先,我们要学会按题目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复习,熟悉各种题型的考查内容,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一一攻破。其次,在掌握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中出现的题型进行强化练习。通过不断重复训练,真正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程度。
在做断句题时,我们常常采取比对选项内容的方式找出正确答案,按断句划分点的提示以及句首、句尾特殊词的提示,通过比较分析排除错误选项。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较简单的题。但是,要想真正做好断句题,一定要把握文意,抓住关键词,前后连缀。
【例3】
A.迟明至霍邑/与隋将宋老生对阵/太宗怒/马自南原下坂/分伏兵断隋军为二/而击其阵后/兵败走/遂斩老生
B.迟明至霍邑/与隋将宋老生对阵/太宗怒马自南原下坂/分伏兵断隋军为二/而击其阵后/兵败走/遂斩老生
比较两项,再依据前后文意推断,不应该是“太宗怒,马自南原下坂”,这样断句意思不通。应该是“太宗怒马自南原下坂”,“太宗”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此句意为“太宗纵马从南原跑下山坡”。因此,我们只有掌握基本文意,从根本上掌握解题方法,才能区分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找出正确答案。
2020年全国三套卷的文言文第12题,该题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内容构成,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所述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作答时,要善用比对,将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进行比对,精准判断,找出选项描述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例4】
C.魏德深声名远扬,奸邪之人震恐。他任职馆陶县后,员外郎赵君实因曾与郡丞元宝藏相勾结而心生恐惧,待在家中不敢出门;四处逃窜的人也纷纷回家了。
原文“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逃窜之徒”指的是逃犯,“归来如市”是指这些潜逃在外的犯人因受到魏德深的影响,纷纷前来自首。所以,解答这道题时,回归原文是相当重要的。同样,“翻译题”“文化常识题”也一样离不开原文语境。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不管怎么翻译、怎么理解,都不能离开原文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