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西方十四行诗体作为一种长久流行于世界文坛的重要诗体,作为众多文学经典的载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学中亦具有重要意义。“十四行诗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跨文化的艺术形式。”[1]2以十四行诗体的形式进行创作而取得重要成就的,多为各民族文学的重要人物,如意大利的但丁和彼特拉克、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斯宾塞、法国的龙萨和波德莱尔、西班牙的贡戈拉、俄国的普希金。他们作为各自民族文学的代表,其诗歌成就主要是以十四行诗体现的,而且十四行诗的发展又与世界文学的进程密切相关,这在一定意义上折射了世界文学经典的流传与发展。
十四行诗在漫长的岁月里流传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这一诗体不断与各个国家的文学相融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渐成为各民族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西方十四行诗尽管取得了其它诗体难以想象的广泛流传,但是关于谁是十四行诗的首创者这一问题,至今仍存有种种争议。鉴于这一话题至今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力图以翔实的资料和具体的文本为研究依据,对十四行诗的首创问题进行考证性的探究。
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无可争辩的一个重要诗体,十四行诗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和继承,可是,它究竟由谁首创,产生在哪个国度,又是产生于什么时代?对于这一基本问题,学界虽然存有种种论争,但是认为十四行诗产生于 14世纪的意大利的这一学界主流观点还是被许多学者所接受。当然,在具体作家作品这些细节问题上仍存有较大分歧。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西方十四行诗的开创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彼特拉克,认为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十四行诗的体裁,使之成为欧洲诗歌中的一种新诗体”[2],并且认为他的十四行诗“为后来欧洲抒情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同时,充分肯定这一诗体的重要性。“《歌集》中的抒情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创了道路,并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4]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歌集》(Canzaniere)是一部献给所恋女子劳拉的抒情诗集,是他一生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歌集》共收诗三百多首,绝大部分采用十四行诗体,即“彼特拉克诗体”。以爱情为基本主题的这部《歌集》,“在15世纪和16世纪无止境地被人编辑、翻译、模仿、润饰,”[5]所以“彼特拉克诗体”曾被当成十四行诗体的最初成就。
不过,稍作考证,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观点实在牵强附会,缺乏史料支撑。因为同为佛罗伦萨三巨匠之一的但丁,已经先于彼特拉克创作了以十四行诗为主体的诗集《新生》(La Vita Nuova),其中收有十四行诗达25首。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彼特拉克诗体”在结构上与但丁《新生》中的十四行诗体并无明显区别,也是4433结构,前面一组是“八行诗”(octave),后面一组是“六行诗”(sestet)。前8行展现主题或提出疑问,后6行是解决问题或给出结论。前8行使用的是抱韵(embracing rhyme),韵式为ABBA ABBA,后6行韵式为CDE CDE,或CDE DCD等。总之,他们的十四行诗富有变化,韵脚错落有致。与但丁相比,彼特拉克在诗歌形式方面并无多少创新,他主要是对前辈诗人但丁的继承,他主要是用但丁所奠定的诗体传达具有人文主义内涵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诗体的流传、普及和规范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因此,认为彼特拉克是十四行诗的首创者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但丁是否就是这一诗体的首创者?答案无疑也是否定的。国外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显然是不甘心止步于但丁的,而是追溯更前,但是学者们也基本上将十四行诗的产生年代定格在先于但丁的13世纪初期,并依然坚持产生于意大利。于是有学者声称:“十四行诗初现于13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传遍了欧洲各地,流行了近五百年。”[6]
根据国外有关学者的考证,作为一种诗体的十四行诗最早出现在 13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一观点是具有影响力的。有数位学者坚持这种观点,只是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存有争议。
斯皮勒在其著作《十四行诗的发展》一书中,坚持认为,十四行诗在 1230年起源于意大利的南部地区[7]1。在该书的序言里,作者明确指出,十四行诗体“在彼特拉克与劳拉相逢的一百年前,大约在 1235年左右,就在意大利南部地区获得首创。”[7]vi不过,在该书中,作者充分肯定彼特拉克的艺术成就,声称:“十四行诗不是由彼特拉克首创,但是却成了他的创造物。”[7]45
而稍早一些时候的意大利学者克伦亨斯在其著作《早期意大利十四行诗(1220 - 1321)》一书中认为,十四行诗是于1220年前后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诗人贾科莫·达·伦蒂诺(Giacomo da Lentino)首创。卡欣斯和霍华斯的近著《剑桥十四行诗指南》也坚持这一观点[1]1。其实,最早提出十四行诗的观点是由伦蒂诺首创的。早在 1915年,维尔金斯在题为《十四行诗的创造》一文中,认为十四行诗最初出现于 13世纪初期,这主要基于两个事实:其一,最早的十四行诗是伦蒂诺所创作的;其二,伦蒂诺并非从八行体抒情小调或者普罗旺斯文学来建构这一诗体,而是从13世纪西西里农民所熟知的八行诗体“strambotto”来建构的[8]。
有关伦蒂诺的生平现无确切资料,但其曾在腓特烈二世的宫廷中服务过,其文学创作活动应该是在1200年至1250年间。克伦亨斯认为,在十四行诗得以繁荣、“彼特拉克诗体”得以出现之前的1220年至1321年,在意大利就已经创作了数量不少于1 500首的十四行诗[9]10。
认为十四行诗产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不只是克伦亨斯,还有另外一些学者,只不过那些学者认为其首创者不是伦蒂诺,而是彼尔·德勒·维奈(Pier Delle Vigne),该观点流传甚广,而且被广泛地引用,如瓦茨-邓坦(Watts-Dunton)为《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所写的“十四行诗”词条,就持有这一观点[10]。
尽管这一观点被广泛引用,但是彼尔·德勒·维奈显然晚于伦蒂诺,如克伦亨斯作有详尽的论证。他在《早期意大利十四行诗(1220 - 1321)》一书中考查了伦蒂诺的作品,认为他所作的25首十四行诗已经具有后来流行的十四行诗的基本特性。在 25首诗中,前 8行的韵式为ABABABAB,而后6行的韵式富有变化,其中韵式为CDECDE的有14首,为CDCDCD的有9首,另外两首分别为ACDACD和AABAAB[9]37。
然而,其他学者也不甘寂寞,各有新的探索。如意大利学者博尔戈尼奥内(Adolfo Borgognoni)在较早的时候认为十四行诗的首创者是意大利诗人奎多尼·达雷佐(Guittone d’Arezzo, 1235 -1294)[11],法国的学者阿瑟利诺在《十四行诗的历史》一书中,坚持认为十四行诗产生于法国[12],我国学者杨宪益先生则认为十四行诗最早产生于我国唐朝[13]。所有这些,使得十四行诗的生成问题显得更加复杂,这为其增添了神秘的光环。
无论学者持有何种观点,无论认为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法国,还是中国,但有一点是不应该忽略的,那就是十四行诗的生成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一种文学形式才能得以生成,同样,从生成语境入手,是考察一种文学形式生成渊源的重要途径。考察十四行诗的生成,同样不能忽略其的生成语境,主要包括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两个方面。
从文化语境方面探究,我们知道,拉丁语与意大利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拉丁语最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属古代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由于罗马的强盛,拉丁语在并存的诸种方言中逐渐取得了优势。“拉丁族建立罗马国家后,他们大肆对外扩张,征服了意大利半岛。”[14]“几乎将它的统治一直扩展到当时西方人所认识的整个世界,同时也将它的语言——拉丁语,作为思想与政治统一的重要工具,强加给它所奴役的各民族人民。几乎整个西方世界都打上了罗马文化的烙印,拉丁语成为……的官方语言。”[15]而意大利语则是罗马灭亡后拉丁语民族化产物的一种,是从古拉丁语中衍生出来的,以佛罗伦萨地区的方言作为普通话和语法标准,后经但丁的运用,逐渐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可见,如果认定十四行诗产生于意大利,我们理应关注与意大利语密切关联的古罗马语言以及古罗马诗歌。
众所周知,意大利十四行诗由“八行诗”(octave)和“六行诗”(sestet)两个部分组成。“前八行通常呈现一个问题,后六行通常对前面所呈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处理,或者对情景进行阐释。”[16]我们考察十四行诗的生成,无疑不能忽略有关“八行诗”和“六行诗”的概念。
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八行诗”和“六行诗”即可作为十四行诗体的前后两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独立的诗歌而存在。关于“八行诗”和“六行诗”与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学界在其先后顺序上存有一定的分歧,甚至在《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中,也对此感到莫衷一是,认为:“八行诗是否先出现并且影响了十四行诗,反之亦然,这是一个尚不清楚的问题。”[17]
“八行诗”的韵式极为丰富,其中被称为“抒情小调”(canzonetta)的八行诗韵式为:ABABCBCB(最后一个韵脚可以重复以上任何一个);被称为“赞美八行诗”(hymnal octave)的八行诗韵式为:ABCBABCB;被称为“意大利八行诗”(Italian octave)的韵式为:ABBAABBA;被称为“八行体”(ottava rima)以及“托斯卡纳八行诗”(Toscano octave)的八行诗韵式为:ABABABCC;被称为“西西里八行诗”(Sicilian octave)的八行诗韵式为:ABABABAB;被称为“乡村歌谣体”(strambotto)的八行诗韵式为:ABABCCDD。
英语“sestet”这一概念译自意大利语的“sestetto”一词,该词则源自拉丁语“sextus”,意为“第六”。“六行诗”韵式也极为丰富,其中主要有以下数种。“柯林斯六行体”(Collins sestet)韵式为:AABBCC;“抱韵六行体”(envelope sestet)韵式为:AabbaA;“意大利六行体”(Italian sestet)韵式为:ABCABC;“怀阿特六行体”(Wyatt sestet)韵式为:ABBABB;“西西里六行体”(Sicilian Sestet) 韵式为:ABABAB;“西班牙六行体”(Spanish sestet)韵式为:AABCCB。
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八行诗或六行诗先于十四行诗产生,并且影响了十四行诗歌在形式方面的生成和发展,但是反过来,十四行诗歌的流行和普及,又促使了八行诗和六行诗的兴盛。
不过,从文化语境来看,作为曾经盛行十四行诗的意大利,与古罗马文字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从古罗马诗歌中进行考察,无论是八行诗、六行诗,都能找到一些范例,而被一些学者认为首创十四行诗体的伦蒂诺,在创作十四行诗的同时,也喜欢单独使用六行诗体或八行诗体,如他的著名诗篇《奇妙的爱情》,就是由七节六行体诗所组成的。
究竟是八行诗和六行诗影响了十四行诗,还是十四行诗影响了八行诗和六行诗?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尚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可在古罗马诗歌里找到明确的答案。如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卡图卢斯的重要作品《歌集》,共116首。在这116首诗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1首至第64首为第一部分,第65首至第116首为第二部分”[18]。其中,单独的八行诗和六行诗数量极多,共有30首,尤其是第二部分,其绝大多数为八行诗和六行诗,而且韵式多变,极为丰富。我们先各看一首他的八行诗和六行诗。
卡图卢斯《歌集》的第72首,用的是八行诗体:
Dicebas quondam solum te nosse Catullum, / Lesbia, nec prae me velle tenere Iovem. /Dilexi tum te non tantum ut volgus amicam, / Sed pater ut gnatos diligit et generos. / Nunc te cognovi: quare etsi inpensius uror, / Multo mi tamen es vilior et levior. / Qui potisest? inquis.quod amantem iniuria talis / Cogit amare magis, sed bene velle minus.(蕾丝比亚,你常说卡图卢斯/是你知己,尤庇特都不能比。/ 昔日我爱你,不仅像人们 / 爱情妇,而且像父亲爱子弟。/ 如今我才了解你,我情焰更炽,/ 但你在我眼中却减低了价值。/ 为什么?因为你造成的伤害 / 叫情人增添了情,却少了友谊。)[19]61
卡图卢斯诗集中的八行诗体和六行诗体经常是混合、交叉使用的,有时,用了八行诗体之后,紧接着就会使用六行诗体。在《歌集》的第83首,诗人用六行诗写道:
Lesbia mi praesente viro mala plurima dicit: / Haec illi fatuo maxima laetitiast. / Mule,nihil sentis. si nostri oblita taceret, / Sana esset: nunc quod gannit et obloquitur, / Non solum meminit, sed quae multo acrior est res/Iratast. Hoc est, uritur et coquitur.(蕾丝比亚当丈夫的面大骂我,/ 使他听得心花怒放。这傻瓜、/ 蠢驴!如果她忘了我,不出声,/ 是理智;但如果她又叫又骂,/ 她不仅没忘,而且要严重地多;/ 她发火,她发烧,她才说话。)[19]65
由一首八行诗加上一首六行诗构成十四行诗这种新的形式,应该是无需发挥过多联想便能实现的,更何况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物,而且在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给后世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十一音节律”(hendecasyllabus)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而但丁、彼特拉克等一些意大利的十四行诗诗人,所采用的正是同样的“十一音节律”,这在相当意义上证实了十四行诗的古代文化渊源。此外,卡图卢斯的诗无疑也是得到较大范围流传的诗人,公元2世纪的历史学家塔西陀曾称卡图卢斯的诗是“现在还为人们所传诵的诗篇”[20],10世纪时,卡图卢斯故乡的维罗纳主教“曾经手握卡图卢斯的诗卷抄本,忏悔自己不分白天黑夜地研读它”[21]。如此受到重视的诗人,其作品的影响,尤其是形式方面的影响,应该是情理之中的。更何况,对其间接的影响同样不可排除。比卡图卢斯稍晚一些的重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则是众所周知的,但丁正是从维吉尔处获得教诲和灵感,他曾经写道:
你是我的大师和我的先辈,/ 我单单从你那里取得了 / 那使我受到荣誉的美丽的风格。[22]
从但丁对维吉尔由衷的感谢中,我们可以感知古罗马文学对中世纪意大利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而维吉尔作为比卡图卢斯年轻的同时代诗人,可能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能排除的。正如西方学者纳帕(Christopher Nappa)所说:“尽管卡图卢斯在维吉尔的创作中并没有发挥特别重大的作用,但是,显而易见,维吉尔是熟悉卡图卢斯诗作的,甚至了如指掌。”[23]377而且“很多维吉尔诗歌研究成果表明,其诗歌与卡图卢斯诗歌的想象有着内在的关联”[23]379。
考察经典生成,除了文化语境,我们还应该关注包括历史地理在内的社会语境。在古罗马,由于奥古斯都的大力提倡,以及个人意识的最初萌芽,抒情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卡图卢斯、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许多重要的抒情诗人。十四行诗是属于典型的抒情诗范畴,且以第一人称抒情,非常适合个人意识的表达和情感世界的展现。
在古罗马之后漫长的中世纪早中期,社会语境极大地限定了作家个性意识的展现、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探幽。于是,到中世纪中后期,特别是 10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了最初的萌芽状态,“欧洲的诗歌作品开始大量出现,特别是一些抒情诗歌大量地出现在……中间。这一现象表明,此时个人意识已经开始出现觉醒的曙光”[24]。众所周知,这一曙光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作为人文主义思想最早萌芽的国度,而十四行诗又作为传达个人意识的重要载体,无疑会受到青睐,因而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关注内心探幽的意大利抒情诗人必然会将视野转向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萌芽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开始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学。
由于历史地理方面的原因,往前追溯,我们就会发现,十四行诗起源于古罗马,在抒情诗人卡图卢斯的诗中已经有了最初的原型。但在古罗马,这一诗体尽管已经出现,却没有相应的特定名称,这一情况与其它很多文学现象是相似的。作为特定名称,“sonnet”一词引自意大利语。在意大利语中,“sonetto”一词原意为“短歌”,但这一单词也源自拉丁语“sonus”。“sonus”原意为“声音”或“乐声”,在意大利语中转义为“短歌”。“批评家和词典编纂家普遍认为:‘sonnet’这一词汇意为‘短歌’,或者更确切一些,意为‘短音’,它源自‘suono’一词,本意为‘声音’,后缀‘etto’主要是指小功能。”[25]294
十四行诗在古罗马生成以后,在漫长的中世纪早期和中期,由于当时的社会语境,决定了以个性抒情的十四行诗,难以流传,但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开始萌芽、对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的需求,才使得诗人们转向了十四行诗。
如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中世纪后期是西方十四行诗的一个复兴和繁荣时期。十四行诗在意大利受到重视之后,于13世纪和14世纪得以盛行和繁荣,而就中世纪后期而言,成就最突出的是杰出的作家但丁。但丁的《新生》是他青年时代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散文体和诗体相结合的作品,其中的散文体部分用来说明各首诗产生的缘由。
《新生》这部作品所传达的也是与中世纪后期时代语境相吻合的个性意识和个人情感,主要记述的是但丁少年时代所热恋的对象贝亚特丽采的形象,在他心灵上所引起的种种复杂的体验。作品的主要特色和意义在于,作者毫无顾忌地向读者展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感受。但丁《新生》中的十四行诗体,无论是在基本主题或是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对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传统的继承及对其后的十四行诗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诗歌主题方面,但丁在剖析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隐秘情感方面独具特色,被誉为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展现内心隐秘世界的自传性作品。如著名的《我的恋人如此娴雅》(Tanto gentile e tanto onesta pare)一诗前八行写道:
我的恋人如此娴雅如此端庄,/ 当她向人行礼问候的时刻,/ 总使人因舌头发颤而沉默,/ 双眼也不敢正对她的目光。/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26]
在这首十四行诗中,诗人不是直接描写恋人的美,而是注重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别人的异常的心理反应来间接表述她的美丽,而与古罗马卡图卢斯有所区别的 4433结构的十四行诗体,无疑极其适合于他的这一表现手法,所以但丁《新生》的成功无疑是对传统十四行诗体的承袭,并且对十四行诗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神性向人性的转换,在人文主义内涵更加鲜明、个人爱情探幽主题更为确切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集中,则更能明晰地感知因复兴希腊罗马文化而接受的卡图卢斯的影响。
从文化渊源和社会语境以及具体创作事件来看,古罗马作家卡图卢斯对于十四行诗的生成无疑是做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人。卡图卢斯出生在维罗纳,但在他的重要作品《歌集》的第68首中,他声称自己是在罗马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时光,而且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有了对爱情的最初的体验。可见,他与后来同样在罗马生活过的诗人彼特拉克有着多么重要的关联。我们仔细考察,可以看出,他的重要诗集《歌集》中,不仅有大量构成十四行诗必不可缺的组成要素即八行诗和六行诗,而且十四行诗,在他的诗集中也是偶有所见的。
八行诗和六行诗,本文前面已经论及,在此不再赘述。所要强调的是卡图卢斯是一个在技巧和诗律方面勇于创新的诗人。“显而易见,诗人卡图卢斯在创作过程中轻松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技巧。”[27]正是出于创新意识,所以在卡图卢斯的《歌集》中,十四行诗这种形式实际上已经定型。如《歌集》中的第13首、第16首、第31首等,都是典型的十四行诗。在第13首《如果诸神保佑你》(Cenabis bene, mi Fabulle, apud me)中,诗人写道:
Cenabis bene, mi Fabulle, apud me / Paucis, si tibi di favent, diebus, / Si tecum attuleris bonam atque magnam / Cenam, non sine candida puella / Et vino et sale et omnibus cachinnis./ Haec si, inquam, attuleris, venuste noster, / Cenabis bene: nam tui Catulli / Plenus sacculus est aranearum. / Sed contra accipies meros amores / Seu quid suavius elegantiusvest: / Nam unguentum dabo, quod meae puellae / Donarunt Veneres Cupidinesque, / Quod tu cum olfacies, deos rogabis, / Totum ut te faciant, Fabulle, nasum.[28]27
如果诸神保佑你,我的法布雷,/ 你最近可来我家美餐一顿,/ 如果你能带来丰盛的美餐,/ 而且不可少带美丽的姑娘、/ 葡萄酒、幽默和阵阵欢笑。——/ 如果你带来这一切迷人的你,/ 就可得一美餐:因为你的/卡图鲁斯腰包已蛛网结满。/ 但作为报酬你将得到提纯的爱,/ 甚或比爱更甜,更美,更雅!/ 因为我将给你的,是维纳斯/和小爱神们赠我情人的香膏,/ 你只消闻它一闻,就会求神 / 把你整个儿变成一个鼻子。[19]48
该诗不仅在形式上与中世纪之后的十四行诗基本一致,而且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与后来的十四行诗也颇为接近,在第31首的十四行诗中,诗人所采用的是六行加八行的模式,可谓3344结构:
Paeninsularum, Sirmio, insularumqu e / Ocelle, quascumque in liquentibus stagnis /Marique vasto fert uterque Neptunus, / Quam te libenter quamque laetus inviso, / Vix mi ipse credens Thyniam atque Bithynos / Liquisse campos et videre te in tuto. / O quid solutis est beatius curis, / Cum mens onus reponit, ac peregrine / Labore fessi venimus larem ad nostrum/Desideratoque acquiescimus lecto. / Hoc est, quod unumst pro laboribus tantis. / Salve, o venusta Sirmio, atque ero gaude: / Gaudete vosque, o Libuae lacus undae: / Ridete, quidquid est domi cachinnorum.[28]48
西尔米奥,半岛和群岛的 / 明眸,海神奈普顿展示的 / 湖光秋波或大海的汪洋!/ 我来重访你,是多么欢欣愉快,/ 难以置信:我终于离开突尼亚 / 和俾突尼亚原野而与你幸会!/ 哦,有什么比无忧无虑更幸福,/ 当心灵卸下负担,当我们 / 辛劳跋涉后终于回到家园,/ 在久盼的床上获得休息?/ 仅此就足以低偿一切劳累,/ 你好!可爱的西尔米奥,分享 / 我的欢乐吧;而利底亚湖水,/ 笑吧,放声地笑个开怀。[19]49
(1)Setup:输入安全参数 k,系统选择一个阶 q为 2k≤q<2k+1的群G,令g为G的生成元。系统选择2个安全的密码哈希函数H1,H2:{0 ,1}*→Zq,并随机 选择 s∈RZq作为系统主私钥。最后,系统秘密保存s并公开参数
到此为止,卡图卢斯作为十四行诗的首创者无疑能够得到肯定,但他相关方面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概括起来,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对西方十四行诗生成所做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诗音节要素中的“十一音节律”首创。无论是八行诗、六行诗或十四行诗,卡图卢斯所采用的都是“十一音节律”即每行十一个音节。这一“十一音节律”,由卡图卢斯首创后,被后来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彼特拉克所继承,成为意大利语诗歌中的一种重要诗律。
二是对八行诗、六行诗、十四行诗等具体诗体的运用。且不说十四行诗了,哪怕只写出了八行诗和六行诗,则对十四行的贡献就已经显而易见了,更何况所采用的是相近的诗律。在卡图卢斯之后的古罗马诗人中,六行诗和八行诗这些形式是被广泛继承和运用的。如贺拉斯在《歌集》中经常使用八行诗或相应的四行诗,普罗佩提乌斯(Sextus Propertius)在其作品中则经常使用六行诗体,并且也是以这一诗体来表述对自己的恋人群蒂娅的专注爱情。
三是对诗基本主题的确定。卡图卢斯在《歌集》中,所表现的基本主题是对爱情生活的各种体现,这奠定了十四行诗的一个基本主题。“对精神恋爱的发现,这是卡图卢斯最大的革新和特色,使他从所有的古罗马诗歌中脱颖而出,并使他和新时代的诗歌很相近,这一点使他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29]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其属于典型的抒情诗范畴,这一时期的诗人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内心活动,为此,人性、人情、人的内心隐秘活动不再是诗的禁区,而是成了许多诗人力图发掘探幽的对象。在探究人内心世界的隐秘体现方面,无疑受到卡图卢斯的影响。“这些诗篇的焦点是卡图卢斯与匿名的‘蕾丝比亚’的恋情,人们普遍认为,‘蕾丝比亚’是指塞勒(Metellus Celer)的妻子克洛蒂娅。”[23]2
四是诗中所体现的自传性和叙事性。尽管大多数抒情诗缺乏叙事性,但卡图卢斯的《歌集》显然是个例外,因为其以叙事性取胜。关于典型叙述抒情主人公情感体验的历程以及爱情关系的发展,各首诗歌并非独立成篇,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对女性“雷丝比亚”形象的塑造,更是在叙事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些诗歌联系在一起,才能明晰地看出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全貌。这一特征,被后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十四行诗人所继承,如但丁《新生》中的“贝亚特丽丝”、彼特拉克《歌集》中的“劳拉”、龙萨《致爱兰娜十四行诗集》中的“爱兰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的“黑肤女郎”等,都是以一个女性来突出叙事性的。
这一自传性色彩同样被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重要的十四行诗人所继承。从彼特拉克的《歌集》中,可以感受他对劳拉的爱情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创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诗集的第一部分描写诗人热恋的感受以及有血有肉的爱情给他带来的欢乐和痛苦。第二部分宣泄了失恋的痛苦,并描绘了劳拉充满柔情地抚慰诗人的梦境。我们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则能感受诗人从乐观向悲观乃至失望转变的情绪以及贯穿着与时间抗衡和妥协的思想和诗人面对时间而表现出的茫然和困惑。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与十四行诗的开拓者卡图卢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由此可见,十四行诗的生成源头为古罗马,卡图卢斯是十四行诗的首创者,他的《歌集》在十四行诗得以生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虽然它只属于生成的初始阶段,但其生成阶段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其原始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其后的传播。13世纪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繁荣及其 4433形式的确定,则是属于该诗体在传播阶段的演变和衍生因素。后来十四行诗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演变同样是这一传播和衍生因素的延伸①十四行诗在古罗马生成之后,在漫长的中世纪文学中停滞不前,于13世纪在意大利得以繁荣,于15世纪流传到西班牙、16世纪流传到英国和法国、17世纪流传到德国和美国、19世纪流传到俄国。之后,它又于20世纪传入中国。。
“十四行诗体或许是一切诗体中最为久远的诗体,毫无疑问,也是一切规范的艺术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诗体。”[7]2十四行诗这一西方古老、经典的诗歌艺术形式,经过世界各国杰出诗人和学者的传承和传播,已经被文学界所充分接受。十四行诗体造就了但丁、彼特拉克、莎士比亚、普希金、波德莱尔等世界诗坛巨匠,他们以十四行诗体创作的众多杰作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优秀遗产。即使在诗歌革新异常剧烈的当代美国诗坛,十四行诗也始终受到青睐,其中不仅有固守传统十四行诗的著名诗人詹姆斯·赖特,也有更年轻一代的诗人丽塔·达夫。对于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如此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西方十四行诗体生成源头方面的考证或“拨乱反正”应该是不可忽略的,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为其所做出的贡献无疑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