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例谈二轮复习中析错课的价值

2020-12-30 01:25湖北郑友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板演文言错题

湖北 郑友华

素常的观念里,针对语文错题的分析似乎还停留在字词的音、形、义,句子的表达运用等层面。而教师在语文析错课中仅针对习题评讲答案,不断强调易错点,要求学生机械地诵读记忆,给学生留下了刻板枯燥的印象。其实,析错课完全可以摆脱一成不变的呆板面目,恢复语文课应有的灵动和理趣。

在二轮复习中,针对一轮专题知识的巩固运用势在必行,而析错课作为有效的复习手段,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让备考学生见“错”知对,习题悟理,从而明章法、知正误。

一、错如花开,契机自来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向丰富化、多元化、时代化等方向发展。习惯于固有题型的教师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题型时往往手足无措,更谈不上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其实,在题型多变的局面下,教师传授学生应对策略远比单纯地猜题、估题高效,而随着新题型出现的新错题,更是给难以把握考向的教师带来了破解难关的契机。

譬如近两年高考全国卷出现语境式语言文字运用题,这是对往年单独考查式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革新,由于初次面对这种类型的题目,许多考生错误频出。从本质上看,这种题型增设了语段语境,涉及的考点如病句、语句补写等都有了内在的逻辑联系。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这种变化与前些年出现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都是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逻辑欠缺、思辨孤立的弊病给出的良方妙药。从设题的初衷分析,我们能体会到高考命题专家们的良苦用心。一次大面积的错答现象,催开了用红笔勾勒的鲜艳花朵,也为语文教师的精辟讲评奠定了有的放矢、鞭辟入里的基础。

以2019年全国卷Ⅰ的17~19题为例,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盲区。

在作答第17题对近义词语进行辨析时,学生对第一空的备选答案“边缘化”“私人化”,第四空的备选答案“放松身心”“修身养性”存在误解。许多学生认为在传统文人阶层消失的前提下,古琴艺术自然变得“私人化”,古琴也是“放松身心”的工具,合乎实情,所以选择了错项。但事实上,语境式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语境,而这恰恰被学生忽略了。第一空结合后文“甚至被社会遗忘”,可见古琴艺术逐渐“边缘化”了,第四空结合前文“琴者,禁也”可知,此处重在强调这是一种带有约束功能的艺术形式,其目的是“修身养性”,仅此两词,即可锁定正确答案,再对其余两词做出验证,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在作答第18题补写语句时,许多学生认为嵌入错误项的语句后,文段也很流畅,有何不可选?笔者随后提醒学生关注语境,并适当注意补写句前后的标点提示。很多学生会留意到“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这一关键表述,这是与补写句关联甚密的。笔者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可知“我”不认为这是缺点,再比对选项,前三项均有“古琴音量小是缺点”的表述,即使后句再补充说明这是他人观点,也已经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属于最恰当的一项了。

在作答第19题时,有学生分析不出搭配不当的语病,也有学生认为是因果关系导致逻辑失误的,这都为错题分析带来了难得的契机。通过比对选项并提取关键词组,学生可以对“使得它是”和“使得古琴成为”进行辨析,“使得”与“它是”明显搭配不当。再看句中因果关系,笔者再次强调语境问题,结合后文对“古琴个人化”特色的分析,此处意在强调条件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而排除相关错误项。

二、绿叶来扶,看我板演

红花还要绿叶帮扶,错题要靠正解分析。针对在练习、检测中发现的错题,教师要针对性讲评,而不是单纯公布正解。如何显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在高考专题复习阶段尝试采用板演法,取得了一些实效。与分点作答、观点分析等常规答题方法相比,板演更像扮演了绿叶的角色。唯有青翠欲滴之绿叶,才能衬出灼灼之红花。正是板演的直观显错功能,赋予了错题公之于众的平台。板演的习题一般为主观问答题,并且遵循同题作答的模式,即每道习题选择两三名学生同台作答,由教师现场赋分,解说扣分依据,再由学生修改完善。教师为析错课营造身临其境的答题氛围,在限时作答的板演过程中,台上的学生能规避非理性作答导致的误答窠臼,为语文析错课的定向、高效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板演的积极性,可以为析错过程添加更多样例,也能使语文课堂更加活跃、更富启迪。

如真题训练阶段,笔者选用了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的第8题,让学生进行板演作答。该题中的联想分析是一大亮点,对析错有典型意义。该题表述为:“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其文集《且介亭杂文》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两相印证,对考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有辅助作用,从而巧妙地降低了试题难度。与此同时,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至关重要。上台的学生有理解为考查人物形象的,有理解为考查小说主题的,学生纷纷把对题意的误解直观地展示在黑板上。笔者在析错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设问角度,要求选取设问中的关键词。学生找到“如何”“塑造”这两个词,笔者就仿拟如下问题:文章塑造了什么形象?如何塑造的?学生顿悟此题考查的不是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而是艺术特色,再进入修正答案环节,“绿叶扶红花”的开导过程便奏效了。

三、立竿见影,错题交集

对于错题的评价,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准确的尺度。在具有参照价值的高考评分标准中,主观题的赋分规则较为细化,一般明确为依据要点给分,教师必须讲明相关的评分条件,才能让学生形成对语文习题的评价能力,并针对错误展开反思、全力纠错,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板演可以比较精准地展示错题评价。从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古代诗歌阅读成为近三年的常考题型,针对这一考向,笔者精选模拟题作为课堂练习,并选定语文课代表、试题训练较多的学生、疏于阅读的学生三人上台现场答题。从答题情况看,语文课代表较好地领会了诗句的语言特性;试题训练较多的那名学生惯于从诗句手法分析,言之凿凿,但部分答案有些牵强附会;而平日里疏于阅读的那名学生则词不达意,顾左右而言他。笔者适时解说正确答案,讲明评分标准,再请三名学生自评和互评,对错一目了然。错题交集,使学生直面错误,获取真知,并形成系统的评判标准,为以后解答同类题型扫清了障碍。

2019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设置两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该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相对全面地考查了考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题目指向尾联,但分析思考要结合全诗。稳妥的答题思路是:首先结合诗题、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重点分析指定句子。这样才能准确分析出“此中有佳句”中“此”的指代意义,即许道宁的画作;也才能进一步解读“吟断不相关”的含意,即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学生或不能结合诗题解读,或片面认为画中题写“佳句”,或自以为是地解说“吟断”为“句读”,各种致误情形汇集。笔者逐一做出分析,借机强化古诗词与文言词汇的同源特性,对学生今后解答此类问题将有所裨益。

四、寻根究底,举一反三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凡事要问个究竟,语文教师对错题的讲解,绝不能浅尝辄止。倘若只解一题,而不能举一反三、追本溯源,就错失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先机。

在修正错题的基础上,把致误情形设想得更周全一些,对学生的启发将更为深刻。如文言文翻译题,涉及的考点很多,有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常规知识的考查,也有对文化知识、直译、意译等隐性因素的考查。很多时候,文言句子的翻译要结合文本语境才能符合信、达、雅的终极要求。如果只是就题解题、就错析错,学生依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窘境,又谈何知识的创新呢?有鉴于此,笔者主张对文言文阅读进行多向应用,让其发挥对译句的辐射功能(参见拙论《一隅若得三隅反 诗文富矿炼真金——例谈试卷古诗文在写作中的多向运用》,《教学考试》(高考语文)2019年第3期)。重点讲析可以在文言积累的前提下以点带面,丰富素材、常识等知识,促使学生养成发散思维。

复习文言翻译专题时,笔者以2019年全国卷Ⅰ真题为先导。第13题中,(1)题原句为:“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此句宜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我们可以先看其中蕴含的文言采分点: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承前省略句,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另外隐含状语“在皇帝面前”。结合学生答题的错误,笔者重点强调答题规范,即注意特定的关键词,如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关注特殊句式,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加以表达。在对错误寻根究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同时笔者还带领学生回顾一轮复习中强化训练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强调文言采分点意识,从而达成拾遗补阙的阶段复习目标。

猜你喜欢
板演文言错题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数学课堂学生板演的作用及基本形式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数学课堂中板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板演的策略
“一次函数”易错题
化学反应热计算易错题点击
“机械运动”易错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