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20-12-29 02:22张瑞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艾灸

张瑞峰

(白城市洮北瑞峰中医诊所,吉林白城 1370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免疫性疾病,初期表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出现关节僵硬变形或伴骨和附着肌肉萎缩,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本病采用西药治疗效果肯定,但因可产生较重的副作用而不适宜长期治疗。 随着病理机制的日益清晰,新的治疗靶点可能成为治疗方向, 为研发更多不良反应小、治疗作用强的药物提供新思路[1]。 Meta 分析表明,艾灸能有效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动物血清TNFα、IL-1、IL-2、IL-6 含量,减轻炎性反应,缓解病变关节肿胀[2]。 为探讨艾灸在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笔者随机选择2019年1—12月收治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比较美洛昔康与艾灸治疗的差异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西药治疗组和艾灸治疗组,每组40例。 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的中医学和西医学诊断标准,患者未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病和严重关节变形,排除服用激素3个月以上的免疫疾病以及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

西药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5~65 岁之间,中位年龄44.0 岁;病程范围在10~30个月之间,中位病程18个月。 艾灸治疗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26~68 岁之间,中位年龄46.5 岁; 病程范围在11~33个月之间, 中位病程18.5个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西药治疗组患者口服美洛昔康片 (国药准字H20040011)15.0 mg/次,1 次/d,根据治疗情况可酌减至7.5 mg/次; 必要时口服泼尼松片 (国药准字H12020689),5~10 mg/次。

艾灸治疗组同时采用艾灸治疗方法,1 次/d。治疗时,以风池、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肩关节病变选取阿是穴、肩腧、肩髎、天宗,脊椎关节病变选取华佗夹脊穴、秩边、肾俞、腰阳关,肘关节病变选取阿是穴、曲池、天井、手三里,腕关节病变选取内关、外关、阳溪、合谷,指关节病变选取八邪、合谷,髋关节病变选取秩边、环跳、承扶,膝关节病变选取犊鼻、血海、阳陵泉、委中,踝关节病变选取解溪、申脉、照海。常规消毒选定穴位,迅速进针(进针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穴和配穴分别采用提插补法和平补平泻法,常规艾灸直至感到施灸穴位温热。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情况并据此判定疗效。 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评分应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定,评分范围在0~10 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高,0 分表示无疼痛。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5 m 步行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分为4个等级:痊愈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步行正常,外观如常,无压痛,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关节活动正常,疼痛明显减轻,稍有肿胀,压痛轻微,屈伸略受限;好转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减轻,关节疼痛减轻但仍然肿胀,局部压痛,关节屈伸受限,晨僵尚存;无效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无改善甚或进一步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 同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艾灸治疗组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VAS 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西药治疗组(n=40)艾灸治疗组(n=40)t 值P 值7.85±1.567.92±1.740.19>0.055.68±1.154.15±0.936.54<0.057.0212.08<0.05<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15 m 步行时间比较

西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5 m 步行时间为(35.67±7.85)s,艾灸治疗组为(25.58±7.16)s,艾灸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艾灸治疗组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3 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之范畴。中医学认为,人体肝肾亏虚、气血虚衰、筋脉失养为该病发生的常见内因,风寒湿等侵袭是该病发生的外因。 内因是发病的基础,人体正气不足,外邪乘虚入侵,若遭受风寒湿则容易导致邪滞关节、 气血闭阻而运行不畅,久之邪气伤及肝肾,筋骨失养,故而关节变形不用,筋骨挛缩,曲伸不利。 本虚标实为本病的病机特点,而痰瘀互结贯穿疾病始终。

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常给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抗风湿等药物进行治疗。 美洛昔康片属于烯醇酰胺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该药能选择性抑制体内环氧酶活性,改变体内前列腺素合成, 从根本上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抗炎止痛;能有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炎性渗出,改变病情发展。 泼尼松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能减轻组织炎症反应,抑制炎症细胞;能抑制体内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体内白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原发免疫反应。 尽管西药治疗疗效可靠,但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易引起诸多的不良反应,不适宜长期治疗。 故采用艾灸的方法治疗。

针灸治疗该病应以扶正祛邪为法, 故以风池、三阴交、阴陵泉及足三里为主穴,并根据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病变部位配穴。其中,风池祛风通络,三阴交养血活血,两者合用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足三里是人体中的强壮要穴,与脾经合穴阴陵泉合用达到健脾益胃、补益气血的功效。 四穴共用,既可以扶助正气,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又能够达祛邪外出的目的。局部取穴,需参照经络、穴位位置针灸,以此达到通利机关和除毒化邪的目的。 针灸治疗时,所取腧穴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肾俞、关元等,涉及膀胱经、胃经、脾经穴位为主;特定穴位以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3]。

研究显示,温和艾灸能提高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4];艾灸能增强常规西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病变,具有抗炎增效作用[5];艾灸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其调节外周血NLR、PLR 和RDW 水平有关[6],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有潜在骨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 可能与艾灸通过调控VEGF 水平,影响MMP1、MMP3 的表达,从而缓解软骨的破坏有关[7]。应探究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是影响艾灸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8]。

应将艾灸联合其他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通络调脏”艾灸法联合抗风湿药治疗肾虚寒凝型疗效更佳,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等穴调脏,天应穴通络,体现了中医学“标本兼治”的原则[9]。艾灸加中药内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值得肯定,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降低VAS 评分[10]。 艾灸联合雷公藤总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可能具有调节IgA-RF、IgM-RF 及MMPs 表达,进而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及关节功能的作用[11]。通痹汤加减联合艾灸确有良好的效果[12]。 中药熏蒸联合艾灸进一步减轻活动期寒湿痹阻证患者肿胀、疼痛等症状和炎性反应指标,抑制疾病活动程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13]。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艾灸治疗组疼痛降低的程度高于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15 m 步行时间、疗效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