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静,陈媛媛,林 杰,闫明坤,武一平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hemorrhage,ICH)又称脑出血,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0%~30%[1],对比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CAT),ICH预后更差,致残程度更严重,病死率更高。脑卒中病人不仅认知功能下降、存在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还常伴有睡眠障碍[2]。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存在睡眠障碍的脑卒中病人功能康复较慢、平均住院日延迟、脑卒中复发率增加[3]。目前鲜有关于ICH病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睡眠结构改变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就此进行临床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H病人12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修订的关于ICH诊断标准[4];②经头CT检查确诊为首次ICH者;③年龄18~80岁;④发病2周内就诊;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⑥无智力、语言理解明显障碍,能独立完成各种量表测评;⑦配合检查并完成随访者。排除标准:①昏迷者;②既往有脑卒中史,除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外;③严重的生理及心理疾病;④存在其他脑病病史;⑤存在已知的睡眠疾病;⑥既往长期服用如苯二氮卓类、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影响中枢神经药物者。
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为睡眠障碍组(56例)和非睡眠障碍组(70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采用Nicolet视频多导睡眠仪(美国尼高力)对所有病人进行至少8 h的夜间睡眠全程记录。多导睡眠监测(PSG)研究包括记录脑电图、眼动、口鼻气流、心电图,监测睡眠结构、睡眠呼吸功能等,次日采用仪器自动分析所有的记录数据,由工作人员根据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相关事件评分手册进行成人睡眠分期。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估[5],轻度:0~15分;中重度:16~45分。分数越高提示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睡眠障碍采用PSQI进行评估[6],PSQI>7分为睡眠障碍,PSQI≤7分为非睡眠障碍。预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评估[7],预后良好:mRS评分范围为0~2分,预后不良:mRS评分范围为3~6分。统计睡眠结构中S1、S2、S3睡眠阶段及快速动眼期(REM)、觉醒期(WASO)参数值。比较两组性别、年龄、NIHSS评分、既往史、脑卒中部位、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对NIHSS评分、冠心病、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睡眠结构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卒中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NIHSS评分、高血压、冠心病、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的比例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ICH病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分析得出NIHSS评分>15分、冠心病、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为ICH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ICH病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两组病人睡眠结构比较 睡眠障碍组S1、WASO比例高于非睡眠障碍组,S2、S3、REM比例低于非障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睡眠结构比较 (±s) 单位:%
2.4 两组病人预后比较 所有病人于发病后6个月未进行mRS评分判定预后,睡眠障碍组预后良好16例,非睡眠障碍组预后良好45例,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0)。
2.5 ICH病人睡眠结构改变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ICH病人睡眠结构中S1及WASO与预后呈负相关,S2、S3、REM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详见表4。
表4 ICH病人睡眠结构改变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ICH骤然发病且病情严重,容易导致机体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失调,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及难控性的特点,严重影响病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导致病人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降低病人的睡眠质量[8-9]。长时间的觉醒,睡眠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觉醒状态不稳定,损害脑高级功能区域。ICH后睡眠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失眠、睡眠呼吸暂停、日间嗜睡及不宁腿综合征等。研究表明,睡眠可保证机体体力及精力恢复,且能够使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稳定而正常地运行[10]。因此,治疗睡眠障碍有利于改善ICH病人预后,而有效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明确ICH病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ICH后脑细胞释放大量兴奋性氨基酸,导致神经递质代谢失调,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睡眠-觉醒系统受到不良影响,导致睡眠障碍[11]。相关研究表明,ICH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发生睡眠障碍的概率越高[12]。本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NIHSS评分高于非睡眠障碍组,NIHSS评分>15分是ICH病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13],分析原因可能与ICH病人不宜下床活动,白天较长时间卧床,影响夜间的正常睡眠,致ICH病人出现睡眠节律及结构絮乱有关。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的睡眠时间少于正常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糖尿病可损害多个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受到影响,引发自主神经紊乱,进一步诱发睡眠障碍[14]。此外,糖尿病病人会出现夜尿增多、神经痛等并发症从而加重睡眠障碍。合并冠心病的ICH病人夜间极易出现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阻力增高、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对机体生理代谢需求无法满足,导致病人常出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胸部压迫性紧缩感,病人频繁觉醒,进而引发睡眠障碍[15]。本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高血压、冠心病比例高于对照组,且冠心病是ICH病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提示冠心病可增加ICH病人并发睡眠障碍的风险。继发感染是ICH常见的并发症,多数ICH病人为中老年人,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病人出现尿路感染及肺部感染。ICH病人合并感染需服用抗菌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明显兴奋,引发睡眠障碍[16]。尿频、尿急、尿痛是尿路感染病人常见的不适症状,均可影响夜间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的比例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为ICH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提示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可明显增加ICH病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睡眠结构中的S3称为深慢波睡眠,具有增强免疫,促进康复及预防疾病的作用[17]。深慢波睡眠减少可对身体及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其机制为在深睡眠期机体基础代谢较低,合成代谢加强[18],对能量的储存和新的神经突触联系的建立均有益,影响神经系统的康复,主防御系统的免疫功能得以增强,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达到高峰,对各个组织器官的自我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宿主防御体系得以强化,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得以增强,加快精力及体力的恢复。因此,ICH睡眠结构絮乱,深慢波睡眠期的比例减少,不利于ICH病人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S1、WASO比例高于非睡眠障碍组,S2、S3、REM比例低于非睡眠障碍组。 ICH病人睡眠结构中S1及WASO与预后呈负相关,S2、S3、REM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提示S2、S3、REM比例减少不利于ICH病人预后。
综上所述,NIHSS评分>15分、冠心病、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为ICH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S2、REM比例减少不利于ICH病人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