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2020-12-28 03:05王桂芳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地理方法

王桂芳

【摘    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应用方法探讨,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地理素养构建带来助力。文章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先对因材施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之后对因材施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予以探讨。

【关键词】  初中地理;因材施教;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成为了重要目标,这为初中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初中地理作为地理知识体系当中的启蒙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在完成基础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如何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材施教作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获得进步与突破,这对于推动地理教学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支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因材施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满足学生探究兴趣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满足,这对于积累学生的地理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材施教作为以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需求开展教学设计,那么学生就会发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都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想要探究的问题也都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还会让他们对课堂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由此进入到高效状态。

2.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这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学科素质培养。而初中地理作为以地理启蒙为目标的学科,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正是围绕学生兴趣需求、认知水平所开展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因材施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把握学生兴趣,开展科学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先做好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的了解。考虑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就要了解学生的地理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由此来实现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的激发,以求获得良好的导入效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资料。在视频当中,有上午晴空万里、下午暴雨狂风的视频,有一步之内晴天和雨天的差别,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天气产生认知兴趣,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种兴趣转变成为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天气预报里的卫星云图,让他们观看卫星云图来了解雨水、冷空气的运动方向,让他们明白天气预报的出现是基于卫星对天气状态的监控和模拟所得出的,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科技水平发展所获得的,让学生能够在获得气象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地理素养的有效构建。

2.了解学习能力,设计互动课堂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环节,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互动、交流来完成知识探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让他们获得地理素养的构建。例如,在进行《人口》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就为他们设计了合作学習环节。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与同小组的伙伴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探讨,了解我国基础人口结构、增长变化状态,由此做到在完成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他们的学习能力锻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提出了“为什么90后被称为‘最孤单的一代?”的问题,让各小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对其予以分析和思考,来了解我国人口政策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并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于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由此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创新课堂训练,增强知识了解

创新课堂训练模式是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效果,提升学生知识记忆效果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地理知识认知水平、记忆效果及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在完成《民族》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就专门给学生布置了寻找一个你认为最特别的少数民族信息,并对该民族的文化、人口等信息予以收集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训练环节,让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介绍出来,让学生在进行信息分享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信息的了解,由此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为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打下基础。在完成《自然灾害》一课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发现自然灾害的出现不仅是因为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还包括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导致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从而加大自然灾害的出现几率,树立起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做好因材施教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为学生的地理素养构建带来助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科学应用,教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学习能力,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做到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对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构建,也为因材施教教育目标的落实带来支持,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进入到科学、高效的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汉华.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20(19):55-56.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初中地理方法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