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香 李明洋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媒体融合赋能“三个模式”的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搭台”、媒体“催化”、农民“唱戏”的实施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媒体融合;“三个模式”;“三农”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96
1 乡村振兴与“三个模式”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在认真总结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
山东省潍坊市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文化振兴,在实践和经验总结中逐步形成了“三个模式”,分别为“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是指通过实施产供销一体化,解决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潍坊模式”是指通过政府力量的深度介入和积极参与,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链接矛盾问题。“寿光模式”是指推行蔬菜生产产业化,实现农业和非农产业协调发展。2018年,“两会”对以上“三个模式”进行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2 媒体融合与乡村发展
2.1 媒体融合与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多种媒体融合为特点的“融媒体”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如报纸、广播、电视、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全面整合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等,实现互融共融。2018年,由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联合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以及山东农科、内蒙古农牧、浙江公共新闻等多家知名电视频道,共同发起“丰收大中国”融媒体大直播,各个媒体间资源共享,以“三农”、农业丰收为主要出发点,展示和分享全国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借鉴。
2.2 融媒体的重要特征
站在乡村发展和农民、农业、农村的角度,融媒体除具有开放、互动、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深入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融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融媒体并非一种单一的媒体形式,而是多种媒体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的融合应用。2)媒体人和受众的二元界限正在淡化并消失。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意义上的受众群体逐渐成为信息生产的重要主体。受众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有传播能力的网红成为了舆情中心。3)垂直领域的细分使专业、精细、个性化成为新媒体人、媒体机构的重要立足点。综合性领域、同质化现象是当前媒体发展的两个弊端。在垂直细分领域,使资源、产品、信息更专业、精细并且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和特色,是新媒体人、媒体机构成功的重要立足点。4)手机成为重要的交互工具。融媒体时代手机被定义为“视网膜交互设备”,以手机客户端代表的移動互联网媒体作为第五媒体,以新媒体的方式为主流媒体重新定位[2]。
3 融媒体视角下“三农”存在的问题
3.1 城乡“知沟”差距扩大,“数字鸿沟”依然明显
根据“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加之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城乡之间利用新媒体、多种媒体融合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了较大差别。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城镇地区为76.5%,两者相差30.3%。农村互联网普及、使用率低下导致农村、农民利用的有效数据信息较城镇居民少,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农”转型升级,影响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3.2 新媒体利用能力弱
农民利用新媒体发展农村产业的意识淡薄。大部分农民因自身生活习惯和理念的影响,对新媒体等技术的产生、发展并不敏感。同时,受制于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程度较低,农民暂未树立起利用新媒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宣传产品的意识。
农民对新媒体设备使用、传播形式存在认知盲区。尽管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6.2%,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终端已逐步进入家庭,但受农民视野和惯性思维限制,多数农民群体仅将这些设备终端作为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未能够充分利用。部分地区农民对传播媒介仍停留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认知上,对“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存在认知盲区。
4 媒体融合赋能“三个模式”的策略研究
借助媒体融合发展,确立“政府搭台、媒体催化、农民唱戏”的赋能策略。
4.1 政府“搭台”
4.1.1 完善硬件设施,下沉“软”服务
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各级政府以中央文件为指导,加快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完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产业现代化奠定硬件基础。同时,借助“互联网+教育”在农村的延伸下沉,向农民普及融媒体技术和使用方法,以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际案例调动农民大众的学习积极性。
4.1.2 建设完善融媒体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用于指导县级融媒体技术系统的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按照移动优先原则,遵循“媒体+”的理念,向多元互动传播延伸,打通媒体赋能“三个模式”的“最后一公里”。
4.2 媒体“催化”
4.2.1 利用融媒体进行资源整合生产,提升宣传效果
顺应融媒体特点及发展趋势,媒体机构在将传媒人作为资源生产主体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农民群体中善于传播、乐于传播的部分人,共同作为资源生产的主体,让村民群体“爱讲农村故事、讲好农村故事”。同时,借助融媒体平台,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利用“两微一端”、電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互补互促、互相借力,形成“雁阵效应”,提升宣传效果[3]。
4.2.2 注重形象塑造与推广
借助媒体优势,挖掘乡村特色,助力农民构建产品品牌。借助品牌引领作用,垂直延伸到各个细分领域,形成品牌引领下的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借助媒体宣传、引流,打造“乡村新闻官”“乡村网红”,借助“代言人”效应,以线上线下推介、直播带货等方式促进农村产品销售,提升农村产业活力。
4.2.3 政、媒合作,节目、项目一体化
政府牵线,加强媒体之间、媒体与企业之间、媒体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以“三农”媒体节目为基础,将市场需求、产业项目融入节目中。以节目为纽带,连接市场与乡村,将乡村优质产品更及时、精准地投放入市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4.3 农民“唱戏”
4.3.1 提升自身综合利用多种媒体的能力
借助政府搭建的硬件设施以及互联网线上教育资源,提升自身使用手机、“两微一端”、短视频等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制作与发布的能力。借助多种学习资源,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宣传手段等,提升自身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
4.3.2 改变理念
打破传统媒体阶段农民群体作为信息受众者的角色定位,变“等待接受”为主动创造,利用融媒体,将农业产品、农村文化、农民故事等加以讲述、呈现,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性,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4.3.3 挖掘特色,培养品牌
深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产品、产业特色,在“讲故事”过程中树立品牌意识,以鲜明的地区品牌带动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破解当前产品定位、媒体宣传同质化较为严重的难题。同时,注重产品内在品质提升,以质取胜,形成品牌效应,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5 结语
“三个模式”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高度认可。借助多种媒体融合,赋能“三个模式”,促进“三农”转型升级、产业优化、经济发展成为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09-26)[2020-08-27].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雷剑德.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以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多媒体联动聚焦“乡村振兴”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8(1):78-81.
[3] 赵智慧,颜鹰.浙江卫视服务乡村振兴的传播模式与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35-37,10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