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玉
摘 要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的同时,病虫害也在不断影响其种植品质,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种植效益,阻碍了当地水稻种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成为现阶段农业部门和种植户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周遭的生态环境,还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出现,病虫害防治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此,基于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意义,对具体实践措施进行系统化剖析。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06
1 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践意义
在当前农业土地用地面积急剧减少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种植效率,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农药的单一化防治手段相比,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周遭生态环境以及植被的影响。在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是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水稻发生的病虫害种类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病害的发生会影响水稻的新陈代谢,导致水稻的生理机能被破坏。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虫害的发生会影响水稻种植质量和效率[1]。践行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不仅可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还具有如下显著意义。
1.1 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化学防治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取的一种传统病虫害防控技术,即通过喷洒农药来抑制病虫害发生,但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病虫害体内产生了一定抗体,化学防控技术的应用优势逐渐弱化,水稻种植产量和品质也受到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利用害虫趋光、趋化特性的物理防控和利用生态系统生物链关系的生物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病蟲害发生率,弱化了农药对于周遭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农业部门加快了对农业生产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发进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由此出现。从某方面来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落实到位,能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于环境和人畜的影响,防止作业范围内环境和土壤受到污染,以此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
2 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优化策略
2.1 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力度
农户作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其自身对于防治工作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对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直接影响,为此要想确保各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1)农业技术人员需定期、定时、定点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避免农户盲目防治,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培训工作结束后,技术人员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当地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对防治技术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由此确保防治目标达成[2]。
2.2 加强对农户的科学引导,确保用药规范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防治方式也是影响防治作业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故此为规避防治不科学、不合理,农户在进行防治过程中,还需做好如下工作,即购买放心农药、根据病虫害类型和症状选择对症农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3 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3.1 水稻病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为满足区域人们对于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需求,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粮食作物栽培过程中确保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在大田期,农业病害防治工作对于产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据调查,纹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大田期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病害,对不同病害采取不同的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
3.1.1 纹枯病防治技术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纹枯病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初期白天水稻呈现干枯状,夜晚恢复正常,后期随着发病周期延长,水稻根茎发病部位的颜色开始慢慢加深,直到7 d后干枯死亡。在对纹枯病进行防治时,由于初期病症与猝倒病类似,为确保病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要观察水稻是否产生絮状物,判断其是否发生纹枯病[3]。
3.1.1.1农业防治技术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需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仔细检查,确保种植土壤无病菌、养料充分且为肥沃新土,倘若要在种植过水稻的苗床上进行二次播种,在播种前需对苗床进行深度处理,降低苗床中的病菌。在播种时,为获得预期的种植质量和种植效率,农民还需根据种植时的气温和天气状况进行调整,确保在良好通风和充足光照条件下进行播种作业。
3.1.1.2药物防治技术
当纹枯病发病后,为从根本上降低病害的进一步扩散,在发病初期,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可用甲霜恶霉灵、噁霜嘧铜菌酯、百菌清等药剂喷洒,防治纹枯病进一步扩散。
3.1.2 稻瘟病防治技术
与纹枯病发病部位不同,稻瘟病多在水稻穗部发病,发病后谷粒裂开时呈淡黄色块状,影响谷粒质量和产量,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进行稻瘟病防治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采取的防治技术也包括两方面。
在进行农业防治时,为取得预期的防治目标,在播种前农户需提高对种子选择的重视度,并做好药物拌种工作,为预期种植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在播种前,还需对土壤病菌和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全面检查,在保证土壤无病、肥沃的前提下,喷施壮穗灵,强化作物生理机能。
在进行药物防治过程中,在不同生长周期所用的药物也不尽相同,拌种时用到的药物是福尔马林或硫酸铜,而在抽穗前则用多菌酮粉剂或于稻丰,通过兑水喷洒来降低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和种植效率。在化学用药过程中,农民需要选择毒性小、防治效果好的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对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影响,并且要控制好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稻瘟病防治过程中,为确保预期防治目标达成,基层农技机构还要确保施肥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具体而言就是在肥料施加过程中,农户需根据水稻种植区域稻田肥力和生长状况来合理科学施肥,严格控制氮肥施加量,注意配合使用其他的肥料。
3.2 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有效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和种植效率是现阶段农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粮食作物的质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而虫害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水稻产量,更对水稻品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对于水稻生长产生的为害不容忽视。在进行防治作业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虫害,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手段。
3.2.1 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和药物防治技术是现阶段农民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时采取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就目前来看,在水稻农业防治过程中,为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农业技术人员需从根本上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視度,确保田间灌溉的时间、程度符合农作物生长要求,并利用搁田等方式来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幼虫死亡率;在进行药物防治过程中,现阶段常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物主要是维克达乳液、顶康可溶性颗粒剂等,即当发现稻纵卷叶螟后,农民需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上述药剂,并通过喷洒等方式防治[4]。
3.2.2 二化螟防治技术
根据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二化螟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对种植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的害虫。在进行农业防治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水稻播种时,需尽量选择虫源较少的田地或旱地用作留种田,并在水稻收割后做好后期的晒田工作,从而消除二化螟虫卵。在进行药物防治过程中,农民需在充分了解二化螟的生理周期的基础上,控制好用药时间和用药量。
4 结语
在当前水稻种植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水稻病虫害问题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为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除了要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外,还要确保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尹维松.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2] 陈银凤,张云,陈夕军,等.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2):2231-2234.
[3] 杨昌洪,肖晓华,刘春,等.“激健”在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中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初探[J].南方农业,2017,11(1):36-38.
[4] 曹春梅,黎平,陈军,等.浅谈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综合防治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中的应用[J].广西植保,2016,29(2):26-28.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