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鸿云
摘要:本文总结了山西省保德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经验,为各地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脱贫攻坚 易地搬迁 有益启示
近年来,山西省保德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六环联动”,破解“七个问题”,紧紧围绕拆除复垦、生态修整、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构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体系(政策支持、社区融入、“两业”支撑),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如期完成了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
一、保德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做法
(一)构建扶贫搬迁支持体系,确保群众“搬得出”
为了打消群众对移民搬迁选址偏、入住周期长、自筹部分多、搬后无生计等顾虑,保德县出台从“搬”到“富”的一揽子措施,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1.推进工程建设。坚持从县域发展全局和城乡一体的高度去认识和谋划,搬迁安置点选在县城建成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严格执行“三不超”,即不超面积、不超自筹、不超价格,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创造了“保德速度”。
2.制定较全面的扶持政策。出台了《保德县关于推进增减挂钩工作实施意见》《保德县完善整村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保德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实施方案》《保德县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等,配套7类44项产业扶贫、3类16项就业扶贫、4类18项社会保障政策,构建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链。
(二)构建党建引领社区融入体系,确保群众“稳得住”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感觉如家”,保德县坚持党建引领,全面优化社区治理,持续跟进公共服务,搭建社会融入机制,真正形成了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1.党建引领全过程。成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新路径,实施“1258”社区治理模式,构建新型社区融入机制。强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在对搬迁群众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民、规范、廉洁、高效服务;切实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搬迁群众由“村民”向“市民”的融入转变。
2.社区跟进全方位。实施社区社会治理“344”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健全“多元治理”“三治融合”和“全程联动”“三种模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化解矛盾促进民和、网格管理凝聚民力、整治隐患维护民安和智能应用满足民需“四项能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深化群防群治、心理疏导、平台运行和社区服务“四个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3.基本服务全配套。按照一次建到位要求,实现社区周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到位。通过组建“十个一”工作机构,推动“七个一出门”便捷服务落地。即:根据搬迁对象规模,合理调整优化安置点周边学校布局,满足搬迁对象子女就近就地入学需求,安置社区均配套卫生室,安置区内配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周边配套生活超市、金融服务、电商服务中心等,让搬迁群众一出门就可办事。
(三)构建“两业”支撑体系,确保群众“可致富”
保德县通过转移就业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打造鼓动、生态建设联动、农村改革促动和整沟治理推动“六轮驱动”,实施产业就业“双十双五”工程,构建“两业”支撑体系,确保人人有就业途径,户户有增收门路。
1.“两业”并举全覆盖。按照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业(就业)则业的原则,实施“10+10”产业,助推脱贫推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实施十大农业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重点发展有机旱作、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特色林果、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两红提质增效等十项特色产业,发挥“中国枣乡”“黄河明珠·保德”“谷香保德”等品牌引领作用,建立股份、订单、服务、劳务、租赁等联结模式,巩固旧村退耕还林、光伏项目、土地复垦增减挂钩、荒山造林、资产收益“五个全覆盖”成果,实现了产业扶贫“五有”全覆盖。
2.收入保障全巩固。围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思路,培育发展“双五”产业,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夯实富民强县基础,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稳脱贫奔小康长效机制。政策支撑夯基础,出台《保德县“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指导意见》《保德县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奖补政策》《保德县就业扶贫“以奖代补”实施细则》等7类44项产业扶贫政策、3类16项就业扶贫政策、4类18项社会保障政策,构建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链,促进产业就业稳定持续发展。培育发展“5+5”产业,让特色产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让优势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柱。
3.合法权益全保障。从户籍、土地、权属权益、后续管理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建立“137”权益保障机制。“1”即成立保德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服务中心,统筹各单位、各乡镇、社区以及帮扶干部力量,发挥面的统筹作用,抓后续帮扶及权益保障;“3”即搭建产业就业站、稳脱贫奔小康站、民事双向代理代办站等服务站点,发挥点的聚焦作用,连接十乡百村千家万户,开展产业就业、稳脱贫奔小康、便民服务作用,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观念尽快融入新环境;“7”即保障群众“七项基本权益”持续不变,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持续的生态脱贫之路。
二、保德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启示
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难题是后续扶持问题,也就是搬遷群众入住后如何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问题。保德县通过一系列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启示。
(一)必须有好的环境让群众愿意搬
群众的搬迁意愿是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效果的“定盘星”。保德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群众搬迁意愿,结合基础条件、交通区位、产业布局等要素,将安置小区全部规划在城区以内,让群众一步搬到城里。同时,较高标准建设安置小区,配套建设公园、广场、学校、医院、超市、社区服务中心等,最大限度地满足搬迁群众在生活、休闲、健身、娱乐上的需求,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搬迁后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吸引群众愿意搬。
(二)必须有好的政策让群众稳得住
健全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推进器”。保德县立足长远,制定出台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优惠特惠政策,在群众自筹、入住奖补、安置房产权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在搬迁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在搬迁群众关注的旧村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迈出了步伐,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切实以好的政策保障搬迁群众的利益,实现稳得住。
(三)必须有好的产业让群众逐步能致富
产业就业带贫益贫是搬迁群众长远生计的“压舱石”。易地扶贫搬迁之所以出现返迁现象,或出现群众搬迁后无业可做、搬迁致贫等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搬迁群众有依靠政府的思想,内生动力没有被激发。保德县构建“两业”支撑体系,目的就是消除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比如,设立后续帮扶服务中心,技能培训经常化,目的是让群众练就发家致富的本领,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建设屋顶光伏和“三盘活”,为的是让搬迁群众有固定保底收益,补充群众收入;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上,政府管培训、管组织、出政策,不“大包大揽”,与陕西省府谷县签订“同城共建”公约,在劳务用工方面拓展渠道,既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安置小区发展活力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参考文献:
1.《保德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3.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
4.《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
5.《2016山西省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
6.山西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7.《关于切实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紧急通知》(忻政办发【2016】165号)
8.关于印发《忻州市“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通知(忻办法【2016】16号)
9.《保德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作者单位:山西省保德县扶贫工作站)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