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素敏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参与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古诗文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古诗文是作者从客观现实中发掘并注入自己独特感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深入解读古诗文,体味诗词中的意境,就要追溯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传统文化,只有将自己带入诗词创造的世界,才能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传承它。
一、回归文本,在教材中感悟
《2020年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其中也提出教材的改革,笔者所在地职业院校所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以专题的形式重构了学习内容,也推荐了一些古诗文学习篇目。但各个学校的学情不同,我们“因地制宜”成立了校本教材研发小组,在认真学习国家统一规定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了《2020年中职语文课程标准》配套教材《古诗文诵读》,筛选了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配置以诗文导读、字词注释、译文、相关知识链接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每周背诵两篇古诗文,遇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拍照传到班级微信群一起讨论。开发的校本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传承了文化经典,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但在微信群中发表观点非常积极。因此,微信群作为语文的“第二课堂”,在语文教学与诗词文化传承推广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师生合作,在互动中共鸣
师生在课堂上融洽地交流与互动,既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体味诗词中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在学习《将进酒》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经典,探寻李白的愁苦,感受李白的洒脱;当学生遇到人生低谷时,教师不忘鼓励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与学生倚歌而和,与苏东坡一起遥望赤壁奇景,追思千古风流人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旷达,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了苏轼的另一首词《定风波》,一起分享“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松豪迈,向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拘无束。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了共情,学生与教师不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患难与共的伙伴。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了对美的感知能力,传承了经典文化。
三、拓宽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中職生的知识储备、情感经验和价值观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加之当下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无论手机或电脑,很多问题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得到答案。学生还需要老师吗?信息化十分发达的今天,有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对此,笔者引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为帮助学生理解“术业有专攻”,笔者在为护理班的学生授课时,在黑板上写了“头孢克肟颗粒”让学生读出此药名,学生齐声将“肟”读为“wū”,笔者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为“wò”,但笔者不知道这个药的用途,还要请教在座各位“专业人士”,于是,很多学生异常兴奋地为我讲解此药。看到学生的热情,我便在黑板上写下“术业有专攻”几个字,学生顿时领悟。
信息化大数据确实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但是,电脑无法给学生提供即时的人文关怀,更无法在“传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往生活的诗和远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善用网络,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借助大赛,在参与中传承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省设置有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大赛,如唐诗宋词比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故事和经典短剧表演及河南省素质能力大赛全员化项目的相关比赛项目,这些赛项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笔者带领学校语文社团借助大赛的东风,将对参赛学生和社团学生的辅导常态化。每周固定两个时间段让学生展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讲故事、演讲、朗诵、表演课本剧、玩“飞花令”,由辅导教师监督并进行点评。在元旦汇演时,语文社团的学生将课文《孔雀东南飞》进行改编,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编排的孔雀舞舞姿优美、极富感染力,抓住了观众的心,博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该剧在2019年河南省传统文化大赛上获二等奖。我们借省市传统文化大赛和素质能力大赛,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三年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取得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项。
五、开放式学习,在实践中建构知识体系
中职学校学科的设置都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特别是语文,语文能让人有尊严地生活,有诗意地生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充分利用校内活动
学校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都会举行“成人礼”仪式,邀请家长和教师为步入成年的学生及笄、加冠,学生向教师和家长鞠躬行感恩礼,所有参礼的学生践行传统的成年礼,朗诵孟郊的《游子吟》迈过成人门;在冬至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包饺子活动,学生一边包饺子,教师一边向学生介绍与冬至节气相关的诗词,带领学生玩“飞花令”或者成语接龙;临近春节,学校组织学生书写春联,教师借此机会向学生普及诗词中的平仄与对仗的规律和要求等。
(二)积极开发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笔者结合本地特色,把教室移到校外,带领学生一起畅游“诗河”——淇河,在自然环境中构建诗词的美感。漫步淇河的诗歌长廊,学生享受着静美的淇河风景,在时空交错中感受着《诗经·卫风》历久弥新的气息。
传统文化植根于生活,在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当坚守文本,开发适合本地的校本教材,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传统文化大赛和素质能力大赛让学生参与传承传统文化,利用开放的学习资源将语文学习生活化,提升学生的修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