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营 王方方 杜全斌
2019年年初,国务院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允许校企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参与要素、报酬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等多措并举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从制度上明确了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培育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氛围,促进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方案的出台释放出极大的政策红利,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有效调动校企双方开展合作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9年年底,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如何推动我省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办法和措施。
一直以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立足自身实际,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多次组织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及教职员工对方案进行宣讲、研读,并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遵循,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探索总结出有益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线场模式”。
所谓“线场模式”,就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大背景之下,依托合作企业的真实岗位及生产线,以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为教学载体,在工作中、完成生产任务中、解决问题中实施教学、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线场模式”。“线场教学”的核心就是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所学技术、技能紧贴岗位和企业生产实际,达到校企双赢,实现学生和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目的。“线场教学”的实施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转化、六项措施”展开。“一个中心”是指学校严格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为中心。“三个转化”就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企业生产资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闭环转化,即企业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转化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资源。通过这三个转化,破除人才培养、培训和使用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一个中心”“三个转化”为线场教学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为推动“线场教学”真正落地生根,使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打造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六项措施,从而为顺利开展“线场教学”提供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一所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企业与学校的产权及运行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为推动校企双方能够合作共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我们采取了“三权分置”的改革措施。学院的“三权”是指所有权(属于国家、政府)、管理权(委托学校管理)和使用权(委托学校)。为实施多体制校企合作,学校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对三权进行重新配置。第一种方式:产权托管,产权托管是管理权、使用权的托管,但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学校可以托管合作企业的生产线或整个企业,合作企业也可以托管二级学院的一些专业或者整个二级学院,比如我校的国际学院就被一个国际合作机构托管。第二种方式:产权融合,对校企合作双方的产权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融合主体。目前,学院通过产权融合的方式已经创办几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二级学院。比如,学校与河南禹亳铁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中铁轨道交通学院,与华南城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云商学院,等等。第三种方式:产权协同。第四种方式:产权合作。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前两种方式为主,后两种方式为辅。
二、以“线场课程”为纽带,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培训一体化,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培养和培训仍处于割裂状态,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一体化,其原因就在于学校培养内容与企业对岗位的培训需求不一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开发既可用于企业培训,也可用于学校培养的“线场课程”,解决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的衔接问题,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推动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的协调、一体化发展。由于共同开发的“线场课程”不仅可以用于学校培养,也可用于企业培训,使学校培养不仅可以围绕企业培训展开,而且也能够支持企业员工的培训,为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需求问题,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三、搭建“线场课堂”,确保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落地
依托“线场课程”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之后,需要解决培养、培训体系落地问题,即如何在企业岗位及生产线开展教学,如何叠加教学任务,也就是如何把企业的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因此,需要在企业搭建“线场课堂”,也就是把原来校园的课堂转移到企业里面,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法均发生根本性变化。线场课堂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教学功能,还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实施中把真实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围绕生产任务的完成以及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以实际操作带动实践训练,以实践训练带动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训练。教学形式主要按照驻厂包线制、现代学徒制、新老学生混合制等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及学习班级,积极开展多岗轮换、线上线下等多種学习方式。为搭建线场课堂,首先在企业完成“三场”设置,即学习理论知识的“道场”、训练技术技能的“靶场”和完成真实生产任务的“战场”,这“三场”建立在企业岗位和生产线,它们的功能既有所不同,又高度融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求随时进行转换。目前,学院已与合作企业完成多个线场课堂的搭建,如富士康手机生产“线场课堂”、万宝冰箱“线场课堂”、淮阳电器“线场课堂”等。
四、基于线场课堂,构建相互衔接的线场课程体系
“线场课程”既是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纽带,也是线场教学的核心,是为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而开发,它根植于合作企业岗位及生产线,也是一种行动导向课程,其标准、内容、方法等并不一定完全相同。“线场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全科模块、专科模块、专长模块,其中全科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思政、语文、数学、外语、职业素养等,主要用于线场课堂的“道场”。专科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技能课等,主要用于线场课堂的“靶场”。专长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内容为企业岗位需求,主要用于线场课堂的“战场”。线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步骤包括:分析企业类型、确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岗位、分析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建立课程标准,以及构建全科、专科及专长模块课程体系。
五、建立“线场学分银行”,全方位评价培养效果
长期以来,大多数职业学校利用课终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此,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建立了“线场学分银行”,涵盖产(绩效类)、学(学习成绩类)、研(科研类)、创(创业类)、赛(竞赛类)、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活动(活动类)等方面,学习任务相同、相近课程的学分可以置换、累积。每个学生至少完成130个学分,其中全科模块40学分、专科模块40学分、专长模块50学分,第一个模块的学分主要在学校完成,其余两个模块的学分必须在企业真实的岗位、生产线完成。
六、建立线场学习导航平台,提高学习自主权和灵活性
围绕“线场教学”,学校开发线场学习导航平台,主要包括一生一课表、一生一空间、一生一导航。学生可以利用导航平台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导航平台也能够跟踪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与传统的一个班、甚至一个专业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存在本质区别。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线场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无缝衔接。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满意度均得到大幅提升,已有近9000名学生实现满意就业,就业率在97%以上。河南機电职业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良好的办学成绩,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机电之路,贡献了机电智慧。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