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基础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2020-12-28 02:07胡斯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3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基础教育信息技术

胡斯云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我国传统基础教育有着值得继承的内在因素,而教育的创新也需要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讨的,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我们才有出路,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材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教育创新;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教育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和完整的体系。但是,我国的传统基础教育仍然客观地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局限性,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了我国快速培养实用性社会创新型人才的羁绊。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根本推力是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没有现代化的教育为依托,只能是空谈。教育的创新是真正培养实用性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捷径。所以,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一、我国传统基础教育的继承

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有一个过程,都离不开其生存的历史基础条件,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教育体制的制定、教育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新中国建立后短短几十年里,从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证明了我国传统教育有着自身的许多优点。

1.教学的计划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

在我国,长期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的大、中、小等各类学校的教学所需的教材,资源配置,教学计划等等事项几乎均由国家统一规划、安排,做到全国自上而下能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计划性很强。从中央到地方的省、市、区(县),由各个行政区域的各个行政级别自上而下,按国家的统一部署,有组织地落实、实施国家制定的各项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具有组织性很强的特点。

2.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国一贯注重青少年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每一代人都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这无疑给人才的健康成长、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以说,我国的这种教育,战略眼光长远,事实也证明成效卓著。

3.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传统基础教育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根基扎实,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依靠。上述所列举的几点优点,只是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优越性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因此,我国传统基础教育有着值得继承的内在因素。

二、教育的创新

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在教育领域内,也就会引起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在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融入了世界的洪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深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深知固步自封的沉重历史教训不能重蹈覆辙。教育,作为国家超越发展的根本和重要战略手段,更不应该成为世界的落伍者。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虽然有着许多优良传统教育的优势作支撑,但是,面对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面对竞争激烈而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我们曾经历经近代近两百年渐渐落后的国度,面对需要富国强邦、民族复兴的责任,如果我们仅坐拥、满足于现状,对当前已经存在的明显缺陷和问题而不去正视,不去设法改变,我们的差距将会是越来越大,中国夢将会成为永远的幻想。

(一)教育观念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首先引起教育观念的革命。

1.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课程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会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3.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创新

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型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评价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及格率、优秀率、上线率百分比的高低。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定位就是脑筋灵活,记忆力好,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善于应付考试,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观念往往造成传统教育的畸形产物——大量高分低能儿的存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综合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创新

与教育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信息使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斷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三)教学环境创新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进。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校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和放射性物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使现实中或短期内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育方式创新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像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构成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所有这些疑难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共同去探讨,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我们才有出路。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将如何变革我们无法预料,但是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合起来,加快调整我们的教育理念,寻找出一种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正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庆涛.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J].考试与评价,2011(12).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基础教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