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

2020-12-28 02:06辛雪琴
丝路视野 2020年30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音乐课小学

辛雪琴

摘 要:我国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促进了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合唱能力,但也让小学音乐课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凸显,由此产生的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现象尤为突出。本文例举了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五种跑调情况,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小学 音乐课 合唱教学 跑调问题

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是学校音乐课的组成部分,我国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音乐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促进了学校音乐课合唱教学的开展与普及,但也让音乐课合唱教学低效问题凸显,而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合唱时的跑调问题。

一、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现象

(一)演唱高音时跑调

一、二年级学生的跑调问题表现在演唱高音时因为音域限制而唱偏低的音,大部分同学几乎不能判断自己是否唱跑调;中高年级表现在遇到更高的音高时害怕唱不上去而演唱低位音,大部分同学可以判断自己跑调,但仍无可避免地演唱时跑调。

(二)乐句转折时跑调

这个问题在低年级更为突出,但在中高年级也偶有发生,会出现突兀的乐句转调现象在学生无伴奏演唱时尤为

明显。

(三)音量过大时跑调

音量的控制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因为音量控制失败而发生音高些微偏差,而这种跑调几乎是无意识的,没有人意识到已经跑调。

(四)合唱柔美的并行合唱乐句时跑调

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多声部演唱时更容易发生跑调,而演唱缓慢柔美的并列声部时比演唱节奏感强的对比声部时更容易发生跑调。

(五)无伴奏演唱时跑调

在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较为严重的跑调情况当属无伴奏引领时的演唱跑调。如:在集会中无伴奏引领演唱《队歌》《国歌》《校歌》时,一部分学生就会在乐句转折、高音、音量大时跑调。

二、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问题成因

(一)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科学的演唱方法而导致跑调

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音量大小、音高过高或过低时由于演唱方法错误而引发跑调。

(二)学生演唱熟练程度不够而引发跑调

教材合唱内容增加、综合内容增量、常规内容繁多、教学时长不足,使得教学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突出。

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四年级上册音乐课本包含51项教学内容,其中包含合唱、演奏、游戏、表演等12首多声部作品。一学期能用来开展教学的音乐课最多40课时。教学内容繁多導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吃透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合唱效果,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合唱训练,致使教学时间更加捉襟见肘,使学生对歌曲演唱的熟练程度不够,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合唱时对合唱声部曲调模棱两可而引发跑调。

(三)学生演唱时由于情绪紧张而引发跑调

儿童情绪紧张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因此一些跑调也就成了必然。如:学生在进行比赛、表演、展示等活动时,由于现场气氛的影响短暂性出现声音暗哑、晦涩、情绪波动从而出现跑调情况。

(四)学生主体生理与心理问题引发跑调

跑调问题的发生不光有客观原因,还有学生主体因素。如: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因素、声音局限、听力障碍等因素会导致演唱时无法在正常的音调演唱。

三、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问题解决措施

(一)教师要具备过硬的合唱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当前,大多数的小学音乐教师虽然毕业于音乐类相关专业,但由于高等院校对专业的细化,使得很多教师并不具备开展合唱课的能力,因此,对现有小学音乐教师要做合唱教学法培训,以促进小学更好地开展音乐课合唱教学。

(二)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长)与学生投入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

相关。”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容量大,合唱、演奏歌乐曲的增多,使得教学乐谱数量增加、声部叠加时的融合难度提高,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本声部,才有可能在合唱中站稳脚跟,演唱正确的曲调。因此,要保证教师教学时长,控制课堂教学容量,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合唱成功率。具体措施如下。

1.读谱知识与最近一次课学唱歌曲的乐谱视唱相结合

用复习视唱以往所学歌曲乐谱的方式进行读谱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这样既学习了读谱知识又巩固了旧歌音调。

2.学唱新歌乐谱与发声训练相结合

新歌乐谱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单纯地进行视唱歌谱枯燥乏味毫无新意,不如加入一些发声训练的方式,如:吹唇、母音、声音弹跳等发声练习,当歌谱视唱变得有趣,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3.齐唱、合唱歌曲时统一演唱要求,用正确的声音位置演唱

如:在歌曲演唱中,要求学生用含着半口水的感觉来演唱,在演唱时声音要优美,气息要流畅,要在合适的气口位置换气,一些歌曲还会要求学生演唱时唱出跳跃、欢快、干脆有力、动感等等情绪,可按照需求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规范要求。

4.将发声练习与背唱歌曲相结合

用演唱以往学过的歌曲的方式进行发声训练,一方面巩固了以往所学歌曲的演唱,另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发声训练,学生既训练了嗓音,又巩固了歌曲,还为合唱曲目预留出了更多的练习时间。

(三)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地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让音乐素养比较高的学生能者多劳,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跑调的发生

抗干扰能力是合唱教学中学生的必备能力。一开始我们在音乐课合唱教学中遇到声部干扰时,并不能充分地信任学生,以为他们还小,这样做会不会太难。在多次的失败与挫折后,我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大胆预设,探索更有效的音乐课合唱教学抗干扰训练,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在学生掌握一个声部以后,将这个声部交给合唱能力较弱的同学,另一组同学则学习新的声部。

如:在课题之初,在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歌曲两个声部会互相形成干扰,不可避免地会在演唱时互相被带偏,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就是两个声部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过分析原因和进一步尝试,我们发现在最初乐谱视唱中,就要挑选一部分程度较差的学生来演唱相对容易的、耳熟能详的高声部,在高声部的轻声哼唱背景音里,程度较好的学生开始低声部学唱,尽管一开始会有一些难度,但在没有条件分声部教学的课堂环境里,这是相对比较有效的做法。

2.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指派可以顺利完成的合唱任务,从而杜绝跑调多发源头

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现象里,主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因性格因素、声音局限、听力障碍等因素导致跑调时,可以在分派合唱任务时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让这部分同学承担对音高要求不高的低音节奏部分。而这种简单的低音节奏,对调节歌曲情绪氛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樣做的好处有三个方面。第一,班级合唱声音更和谐;第二,避免他们的跑调干扰到其他同学的演唱;第三,他们自身也有了较强的存在感,不会因为跑调而被边缘化,让这部分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更高。

3.从音乐课合唱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

从小学儿童特点来讲,兴趣仍然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动力。低年级的学生可在赞美声中维持短时间的兴趣。中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看到自己的作品与技能得到认可。这种看得到的作品或者技能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兴趣。要想让学生对一项活动始终保持兴趣,最好的方式就莫过于让他们在活动当中获得信任,并且始终具有不可取代的存在感,要让学生在所从事的活动中体会到成就感带来的愉悦,才能使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事半功倍。这一论点,我们在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得到了验证,他认为:“高成功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Alavin,1991b),从而使学生朝着更高的成绩迈进。”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中的学生跑调问题探索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的开拓性研究,对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加里·D·鲍里奇,朱浩译.有效教学方法(第七版)[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音乐课小学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