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铃
【摘要】名言有曰:“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及声部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它要求每一个演唱者既要深刻理解演唱的歌曲,也要准确把握音乐基础和音乐技巧,同时舞台表演需有感染力,舞台律动结合音乐,优美自然。本文从合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交汇出发,详细分析多学科融合下的合唱排练及成效。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合唱;学科综合;律动
教育部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这深刻体现了音乐学科的性质特点。而合唱是音乐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在合唱排练中,积极运用合唱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情内涵体验,相互交融、产生共鸣,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得以拓宽,达到最终的排练效果。
一、合唱与文学
音乐与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默契。言为心声,音为心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音乐的装饰下,得以升华,成为传奇之作。如合唱曲《山在虚无缥缈间》,这是一首女生三声部合唱曲,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第八个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描写了蓬莱岛上仙气萦绕,虚无缥缈的仙境,杨贵妃死后成仙,居住于此。“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白居易的《长恨歌》把杨贵妃、李隆基二人红尘与碧海相隔,生死相恋却无法相聚的悲怆凄凉描绘的深撼人心,歌曲取其深意,以乐抒怀,既采用欧洲的作曲形式,又保留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和东方音乐的语言特点,描绘出一幅朦胧的仙境,在多声部写作上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黄自在作曲技法上有意使旋律的走向呈“自由性”,使得音乐与古诗词吟诵的感觉更为接近。而作为指挥,必须对作品有着广泛而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对作品的演唱速度,某些特殊的力度表现力,以及它的背景知识都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去诠释作品,引领团员更好地处理作品。
另一首好听的合唱曲——《城南送别》,常出现于合唱比赛的舞台上。曲子旋律优美动听,层次丰富,它是在李叔同的《送别》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与改编的合唱作品,既保留了《送别》的旋律线条,又使旋律层次与内涵更为丰富,故事画面感更强。排练前,笔者有意让学生先阅读小说《城南旧事》或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学生非常喜爱这本小说,看完后聚在一起神采飞扬地讨论故事情节以及合唱谱的每一部分该用怎样的声音去表达感情。排练时,学生对于音乐的把控以及演唱的情感明显有所突破。
二、合唱与律动
律动训练在合唱团训练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声音的表现力是合唱最主要的評价标准,而适度地加入律动表演能为合唱增加色彩与活力。从奥尔夫教法的诞生到合唱艺术的普及,律动训练被欧美音乐教育发达的国家以各种方式应用于合唱团训练中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律动训练对于合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学生建立多声部节奏感、多声部听觉、促进合唱团员对音乐感觉的敏感度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合唱作品成熟与稳定后,笔者会邀请舞蹈老师根据合唱的风格与音乐特点,为合唱加入一些舞蹈动作,使作品更丰富,表演更出彩。
三、合唱与英语、现代技术信息
音乐与英语学科之间的渗透,可体现音乐的多元文化。不少动听的合唱曲由欧美国家流传而来,深受学生喜爱。熟悉声部旋律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英语知识阅读歌词,了解歌曲大意,尝试演唱。而合唱排练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信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以及对合唱作品的了解。如在《Do-Re-MI》的合唱曲欣赏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欣赏合唱曲的同时,观看女主角玛利亚与七个孩子演唱《Do-Re-Mi》的电影片段。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感受到曲子的欢愉、轻快的特点,演唱时能更好地把握情绪。
综上所述,合唱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是那样的自然、有机、协调。为了使合唱排练更有成效,要积极贯彻“提倡学科综合”这一教学理念。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达到教学的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