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刚 魏敏敏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良好的制度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关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础,而且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改革和发展的有序推进均需要依托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了制度自信,明确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1],他在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中提到,制度问题是带有全局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要通过制度固化才能落实,因而必须要坚定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是高校道德教育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机组成。制度自信对大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的价值,有利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在制度认可与德性培育相整合的良性循环中持续推进,在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制度是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制度以其自身的公共性和程序性,保证了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化①。自信是个体对自己创造或拥有的某种事物持有一种肯定和坚持的态度。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信仰传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信念。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证,是对我国的制度改革与完善拥有光明前景的体认,是中国人民顺应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厚植了社会发展优势,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不断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自信最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渐完善,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精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旨在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因而是一种优越的社会制度。制度优势是增强人们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的内在驱动,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础保障和动力之源。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引导公众强化制度认同心理的基本前提。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信,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自历史和人民高度一致的选择,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自觉。制度自信彰显了定力,但需要在改革创新中予以不断完善。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根据国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发展,在改革中坚定制度自信,不断革除阻抑制度建设的体制机制的弊端。全面深化改革是制度自信的保证,是健全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然,因此,制度自信不是自我满足,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坚持改革创新统一起来,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继续努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一种理性自信,是在对我国制度进行科学分析后的理性选择。制度自信表现为,坚信我们的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在实践中逐步展现出优越性,在国际比较中更加凸显出制度自信。制度自信建立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是对我国制度特色和优势的自觉坚守和坚定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合理的张力,充分调动了党和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地道的本土产物,而非外部的简单移植,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是科学的、有效的。只有树立制度自信,才能更好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自觉,是制度历史自信和制度优势自信的统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制度自信放在首位,要把制度自信和制度完善相统一,在增强制度自信中不断强化和推进制度建设。
中的价值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历程和实践过程的深刻洞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正当性和现实优越性。制度自信对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感、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早已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国情的先进制度,提升了我国在世界制度体系中的话语权,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自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高校道德教育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心理,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制度自信能让大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他们对我国制度建设的信心,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认同。制度自信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心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塑造大学生共同的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能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打造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正是通过制度认同心理,调动了大学生遵守和践行制度中蕴含的道德规则的主动性,进而切实促进大学生自身道德的成长。
制度自信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动力。价值观是人们辨别是非的思维或取向,体现出对人、事、物所持的态度倾向,在一般意义上,正确的价值观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制度自信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高校加强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热情,强化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不断提升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只有树立制度自信,才能让大学生在制度变革中不迷失方向,做本真的自我,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身财富的积累,而应体现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与修养,并且回馈社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价值取向的为民性,制度自信能够培养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信心,引导他们将个人自信融入国家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②。制度自信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能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持续形成并发展自信,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规范个人行为,以正确的价值观激励自己不断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实现个人道德价值与社会道德价值的统一。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所在,有益于开辟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境界。制度自信与道德认同是相统一的,制度自信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影响着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高校道德教育需要制度自信的滋润,制度自信与道德认同相辅相成③,高校道德教育是在不断增强制度自信的过程中得到持续发展的。制度自信可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促使高校道德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创新方式和手段,在大学生认同道德并内化道德的基础上,将高校道德教育推向新的发展层次④。以制度自信引领高校道德教育建设,是制度自信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机组成,可凝聚发展合力,更新、完善高校道德教育制度的内容。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守法行为习惯的道德实践活动⑤。法制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制度教化和德性培育,积极推进高校道德教育的制度创新,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把制度中蕴含的道德元素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制度自信,以制度自信推进道德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促使高校法制教育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现实需要,适时地调整与丰富法律基础课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开辟契合时代气息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气象、新局面。
教育的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南,也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将制度自信运用于高校道德教育中,通过制度自信引领高校道德教育的长效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时代使命,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夯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一方面,高校要紧跟时代潮流,承担起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教育任务,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网络舆论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制度自觉意识模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刻,响应制度自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极易被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意识形态侵蚀。为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校要营造制度自信的良好氛围,做好思想认同的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教育,从制度自信方面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努力使相关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例如,通过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和板报等方式进行制度自信教育,及时宣传国家最新的政策规定和社会制度的相关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意识,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培养出在思想上主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行为上自觉跟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坚定的制度自信是改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树立制度的权威,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制度自信。在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制度自信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高校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他们的道德需求,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以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对制度自信的价值认同,引导他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他们热爱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努力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优势,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追求的坚定信仰者、追随者与实践者。如此,大学生方能在明确自身目标的基础上,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助力制度自信的发展,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之中。
制度正义是制度自信的应有之意。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不合理、不正义、不道德的制度本身便不值得尊重,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一大顽疾。以正义的制度引领道德教育,方可彰显制度自信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部分高校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严重地羁绊了以制度自信指引道德教育发展的步伐。高校应适应制度自信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根据现实需要推进制度创新,以正义的、道德的制度引导大学生凝聚制度共识,切实推进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根除不合理的、陈旧的、背离道德的制度,制定体现时代精神、合乎道德标准的规章制度,突出制度创新的开放性特征。不合理的或僵化的制度是低效的、非正义的制度,是阻抑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精神枷锁,不仅无益于反而禁锢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制度应体现正义的道德精神,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在高校的制度设计上要贯彻民主法治思想和公共参与精神,将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融入到制度创新中,有效地发挥其道德教育价值,使之成为道德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工具,以此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创新,坚决杜绝高校制度制定和运行中的“话语霸权”“一言堂”等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
另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推进制度创新,健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制度创设,力戒刻意规制大学生道德生成、违背人性的制度安排。正义的制度一定是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创设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倘若为了便于管理而将制度视为单纯约束大学生行为的工具手段,就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心理,也背离了制度正义或道德的要求,会走向道德发展的对立面。为此,高校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破除传统思维的禁锢,在制度设计上勇于创新,赋予大学生参与制度建设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调动大学生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矫正道德判断标准,强化他们的道德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制度创新时坚持问题导向、在增强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并健全科学的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和奖惩措施、以公正的奖惩标准传播积极的正能量,既可引导大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也可强化大学生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扭转他们违规越纪的不良行为,将以生为本的道德制度建设推向深入。
以制度自信引领高校道德教育,需优化道德教育过程,将制度自信贯穿于道德教育教学的始终,发挥高校的全程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首先,增强教师将制度自信融入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高校要提升教师制度自信的意识和水平,强化教师的制度认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技能。自信来自能力和水平,教师要以自觉的意识、过硬的自身素质展现行动自信,严格地要求自己,严谨地规范自我,率先垂范,渲染校园道德教育的氛围。高校要建立有效的道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教师制度自信的自觉意识,长期地、一贯地将制度自信的相关内容与要求贯穿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
其次,将制度自信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整体安排中。整合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是优化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高校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门课程加以优化组织,立足我国实际向大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重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作用,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素材和讲解方式,可以通过理论宣讲法、交流讨论法和实践体验法渗透制度自信思想,也可以进行制度自信内容的重点讲解,以此加强大学生对制度自信思想的认同与接受,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可以设置有关“中国梦”的专题讲座,丰富和完善制度自信教育内容,适时地改革制度自信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势与任务,实现制度自信与道德教育互促共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再次,将制度自信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国际化新形势下,为了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高校要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问题纳入日常道德教育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之中,将制度自信贯彻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用制度自信引领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否则便会陷入空谈。同样,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制度自信若得不到切实执行,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高校要推进道德教育制度化,规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遵章守纪的积极性,强化道德实践能力培养。
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形成贯彻、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推进道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高校要将制度自信纳入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有序推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切忌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的空洞说教。高校应完善道德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行为指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比如,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活动中,要在强化大学生道德责任担当的基础上,激发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磨练道德意志,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⑦。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高校要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大学生围绕当地基层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严格贯彻落实制度自信的思想和行为,学校要作出表扬;对不良行径,学校要作出批评,引导大学生改过迁善,提升大学生将制度自信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另一方面,要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提升制度自信的执行水准。制度自信是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坚定制度自信并以此推进道德教育的制度化,可为大学生提供公正、有序的教育环境,引领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制度德性和道德规范的遵守,增强践履道德行为的本领。高校要形成完善的道德领导机构和监督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长期不懈的道德实践中积极推进道德教育制度化,加大执行力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惩恶扬善,增强大学生对良好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动性与自觉性,保障高校道德教育长效进行,不断开辟用制度自信引领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实践途径,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注释:
①参见白钢:《制度自信十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②参见冯永刚:《制度道德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参见杜时忠:《制度何以育德》(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④参见刘超良:《制度德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⑤参见李梁,邱仁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⑥参见冯永刚:《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载《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
⑦参见戚万学,唐爱民,韩笑:《改革开放40年德育理论研究的主题及进展》(载《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