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特点和经验研究

2020-12-28 17:55申晓勇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申晓勇

(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习近平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同时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七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抚今追昔,回顾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和经验,能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

与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

起来”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

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但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始终服从、服务于国家中心任务与战略安全需要,把握国家大局和安全发展的需求,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保持同频共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历经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立足“站起来”,集中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新中国历经三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专业门类基本齐全、科研手段基本配套、军工生产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跨越式发展,尤其是“两弹一星”尖端国防科技项目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新中国长期备战,重点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不仅有力慑止了潜在的军事威胁,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赢得了和平的大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战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防科技工业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立足“富起来”,走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利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大规模地开发、生产民品,成为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新世纪、新阶段,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使国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积累了物质基础。

进入新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世界及地区秩序主导权竞争加剧,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强大的国防基础已成为维护大国地位、迈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必须加快建设与自身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稳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立足“强起来”,坚定不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构建起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呈现新亮点,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获得新突破,军工核心能力迈上新台阶,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时代的国防科技工业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战略支撑。

二、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

发展成就辉煌

(一)武器装备研制取得巨大成就,军工核心能力显著增强

国防科技工业肩负着为我军提供武器装备的神圣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适应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军事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专业门类齐全和科研、试验、生产、服务手段基本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建设国防工业,20世纪5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了相对独立、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初步具备了生产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的能力,累计仿制生产了100多种制式武器并装备部队,常规武器装备的国产化能力基本形成。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常规武器装备从仿制转向自行研制,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重要的是,尖端国防科技实现重大突破,1960年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尖端国防科技和军事装备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不断提高研发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能力。先是重点实施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研制试验的“三抓”任务,实现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随后又在常规武器装备、战略核武器以及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紧密围绕我军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加强和提高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能力,战略威慑、精确打击、电子对抗、常规高技术兵器等领域的研制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了一批具有威慑力量的“杀手锏”。新世纪、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的总体设计、总装测试、试验验证、系统集成、核心制造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形成了品种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体系逐步完善以及主战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与保障装备配套发展的装备体系。

进入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向体系效能型转变,自主供给能力和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武器装备向高新技术型转变。数十艘新型舰艇加入战斗序列,新型“空空、空地、地空”导弹、先进战略导弹、巡航导弹,以及新一代武装直升机、新型主战坦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程度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列装部队,推动我军实现战略转型。运-20、歼-20相继服役;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航空母舰完成建造,其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后,顺利出坞下水;首艘两栖战斗舰也顺利下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一大批新式武器装备“扎堆”亮相:“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东风-17”常规导弹、“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和“长剑-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等新型战略核武器和尖端武器装备,举世瞩目,集中体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国防科技工业引领带动了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国防科技工业汇集众多的科学门类,是高度综合的应用型高技术产业和先导性产业,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为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提供支撑保障,同时军工技术转民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军民协同创新,带动了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核科技和航天科技为代表的尖端国防技术,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核武器研制和导弹卫星研制是两个高新技术群,几乎涉及现代高新技术的所有领域,如“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带动和促进了原子能、喷气、计算机、航天、无线电电子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尖端技术进步;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业务素质强、作风过硬的科技队伍,为改革开放后国防尖端技术转化为民用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改革开放后,军工技术转民用,1983年军转民技术合同为416项,到1989年军转民技术合同达到近3万项[3],促进了我国民用基础工业的技术进步,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和实行军转民的过程中,国家还制定并实施以军民结合为特点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推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大批较高水平的预先研究项目成绩显著。20世纪90年代,军工技术转民用稳步发展,仅1997年3月,就有742项技术成果解密并对外公布。新世纪、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以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新一代运载火箭、高技术船舶、特种机械等重大科技项目,以及航空发动机验证、船舶动力、飞机制造数字化工程等科技计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能力。

进入新时代,国家从整体上统筹利用科技资源,将军事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国家大力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军地之间创新要素耦合联动、资源共享互动和优势叠加倍增,一批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量子信息、太赫兹、激光等基础前沿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嫦娥二号”受控飞离地球7000万公里,“嫦娥三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成功完成两星发射并得到应用,我国民用遥感卫星跨入亚米级高分辨率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新一代大型和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飞圆满成功,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7062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全面掌握“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技术,国内外“华龙一号”建设进展顺利,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全面启动[4]。

(三)国防科技工业国际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国际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结盟,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国之初,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于是与苏联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资料。“一五”时期,苏联帮助我国完成了援建军工企业的设计和设备供应任务,并派遣大量军工技术专家来华指导,在提供大量技术资料的同时,还帮助中国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新中国建立了44个现代军工企业,其中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5]。这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技术引进,门类齐全,填补了我国军工诸多方面的空白,迅速奠定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内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水平。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实行引进装备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并注重引进技术过程中的吸收创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重点与俄罗斯开展国际合作,优先获取比较缺乏的高技术武器系统,并日益注重开展军事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民用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也显著增强,民用核电打进国际市场,卫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飞机合作呈良好趋势,船舶出口成为重要支柱。这一时期,我国已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6]。

进入新时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继续深化与俄罗斯的国际合作,陆续引进性能先进的战机和防空导弹。同时,依托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大力推动军贸、核和航天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高端装备出口、国际工程承包、战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航天工业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空间基础设施、地面信息共享和服务网络;推动宇航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加快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亚太多任务小卫星星座建设。核工业重点放在巴基斯坦的核电开发上,并紧密跟进埃及、沙特等13个国家的14个重点核电项目,而且重水研究堆改造项目、小堆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还深化与法国、美国等国际核大国的核能合作,并加强与俄罗斯、法国、美国和英国在核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①。

(四)国防科技工业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建设现代国防工业,引致了对重工业的需求,带动了钢铁工业、机械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等配套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大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三线建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重点布局西部,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推动西南和西北的交通、能源、工业、科研、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造,极大改善了西部三线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初步改变了新中国的工业布局和经济地理面貌,促进了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结合思想的指导下,打破封闭格局,转变运行机制,将绝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轻工产品和家用电器等民品生产领域,弥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随后在国家引导下,结合自身行业发展方向,逐步转向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民品开发向多层次、多品种、高新技术方向迈进。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军工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逐步开发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支柱民用产品,形成了一批市场知名的品牌和企业,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开辟了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核能开发、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等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还创建了一批具有军工技术背景的高科技园区。

进入新时代,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体的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一批军工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和高技术船舶持续发展,依托军工技术的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军工集团公司军民品产值比例基本保持在3∶7,其中军工高技术产业产值在民品产值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到50%以上[7]。同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国32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和领先水平的技术产品,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竞争呈上升之势,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也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这对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下,应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来审视,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高度来把握,确保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走一条与时代要求相一致、与国家需求相协调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道路。历史昭示未来,国防科技工业70年的辉煌成就,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注重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国防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重要经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让国人引以为豪的项目都是在举国体制下完成的。2019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8]。举国体制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形式,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发挥不同的历史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我国政治制度优势与市场机制作用互动协同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形成推进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提升我国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研制水平,保障国家安全,并带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二)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战略性产业,作为连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关键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富国和强军的双重使命。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一体、协调发展,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两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相互兼容、相互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军工技术积极向民用领域转化,民用科技工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增加,民用科技成果促进了军工产业的发展。同时,国防科技工业还注重开发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统一军民通用型产品的技术标准,推进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致力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加强军民协同创新,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扩大和深化“民参军”。在今后的发展中,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优化体系,坚持融合共享,聚焦“民参军”和“军转民”两个关键,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落实融合举措,集智聚力谋融合、促融合、抓融合,着力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9]。

(三)自主创新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

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引进吸收相结合。从创建初期,我国就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主要放在本国力量的基点上,在积极争取苏联技术援助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立本国自有的科研基地和工业体系,独立自主地开展研制工作和培养专业人才。在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尖端技术,在许多领域闯出了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突破了一些技术难关,增强了自力更生的能力,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国内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防科学技术的大跨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自主创新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的结果。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既要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自身的力量搞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又不能固步自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技术、引进国外关键军事装备,更重要的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全面促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还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国际合作为辅的原则,既要始终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点放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上,也要积极对外开展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引进与合作,通过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军事技术和装备,提高和增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注重战略规划和加强科学管理

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防科技工业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的战略规划和总体设计,注重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牵引和带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实现整体跃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定的十二年科学规划,重点规划发展原子能技术、喷气与火箭技术等尖端国防科技领域。改革开放后,瞄准世界高科技前沿,启动“863”计划,在航天领域开展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大型运载火箭、空间科学及应用方面的跟踪研究和概念研究,并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领域推动研究不断深入。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还通过建立以行政领导为首的行政指挥线和以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线,对重大武器装备型号研制实施系统工程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密有效的指挥管理、科研生产试验组织系统及规章制度,如转变传统管理模式,积极引进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推进项目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国防科技工业要加强战略管理,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从体系建设的高度科学谋划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并兼顾军民两个领域的能力建设,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同时,要注重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切实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管理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保证战略利益、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释:

①参见王寿君:《积极进取 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载《国防科技工业》,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