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
就肺炎而言,其是一种具有并发症种类多、病情发展速度快以及死亡率高的新生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如患者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引发死亡。现阶段医学临床就器官插管机械通气方法进行应用,其属于一种辅助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方法,再联合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于治疗有效性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的60 例患者均为新生儿重症肺炎症状,其中包含女性患儿34 例,其余患儿均为男性。60例患儿中为早产情况的有41 例,剩余19 例患儿为足月生产。患儿体重在2000 g以下的有15例,有1名患儿体重仅为996 g。患儿上机时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4 小时以内、24 小时至3 天、3 天以上,其中当属小于24 小时的患儿占比最大。该60 例患儿均存在呼吸困难以及青紫现象,肺部啰音明显并伴随不规律呼吸,部分患儿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患儿均采用无气囊型的经口腔气管插管方法。
1.2 护理方法。体位管理。护理人员辅助患儿确保头部、颈部以及肩部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可视患儿情况于其后颈部放置高度适宜的方枕,确保患者头部处于有利于呼吸道通畅的微微后仰状态。每间隔2 小时给予患儿颈部转动护理干预一次,转动角度控制在20°-30°范围内,避免就患儿同一部位皮肤造成严重压迫。
气管插管管理。首先,选择粘性较高的医用胶带于患者面颊后部位完成气管插管的固定;其次,就患儿气管插管外口至门齿牙龈间的距离进行细致测量后记录准确,将其用作观察患儿或者呼吸肌移动后导管位置的参考依据;最后,确保链接的紧密性,并将患者导管和呼吸肌管道用支架按要求完成固定。
病情监护管理。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各项基础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和监护,如血压、心率、神志、呼吸以及SpO2等,并定期就患儿双肺呼吸音进行细致听诊,然后对比其双侧对称和胸廓起伏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SpO2下降以及人机对抗情况时需要将患儿堵塞痰液及时清理干净,并就呼吸机的运行状况进行详细检查,如有必要可遵医嘱用镇静类药物。
第四,呼吸道管理。第一,患儿吸痰管理。为了最大限度确保患儿治疗过程中呼吸道的通畅性,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将其呼吸道内产生的各类分泌物进行清理。如患儿有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咳嗽有痰或者呼吸不畅的现象出现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吸痰护理,管控每次吸痰的时间在10-15秒以内,并确保整个操作过程的无菌性。开展气管内吸痰护理时,通常情况下要控制吸引管插入深度长于气管插管0.5-1 cm。吸痰过程中需要就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应用,一般而言其直径要在气管插管内径的1/2-2/3 范围内。为了达成切实提升氧分压的目的,要采用复苏球囊给予纯氧,确保SPO2始终保持在97%以上。吸痰时要遵循由下至上的操作原则,并在操作过程中左右旋转,可最大限度将患儿气道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如吸痰过程中发现患儿存在痰液相对粘稠的情况,要给予患儿气道灌洗后再开展吸痰操作。第二,呼吸道湿化管理。给予患儿呼吸道湿化护理可做到对各类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于患者呼吸道通畅性的保持有积极意义。患儿连接呼吸机的过程中确保电热恒温湿化装置的有效应用,并确保其应用过程中湿化液的充足性。设置湿化器的温度范围为36℃-37℃,将患儿气道口吸入气体的温度保持在32℃-35℃范围内,随时就湿化器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避免水温骤然升高对患儿呼吸道造成伤害的情况出现。
第五,拔管护理。结合患儿病情明确需要拔管时先完成地塞米松的静脉推注,然后在推注30 分钟后进行拔管,可切实降低患儿喉头水肿的程度。拔管尖端开展痰培养作为后续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患儿处于脱机状态后需接受头罩吸氧护理,护理人员全面监护其各项生命体征。
第六,基础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就患儿的身体状况开展相对精确的评估,然后结合评估结果制定适宜的喂养方案,确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供给量。患儿没有消化道疾病出现时可早期微量开奶,如存在肠道功能不足的现象可辅助静脉营养补充。其次,将患儿安置在36.2℃-37℃范围内的暖箱内,患儿口腔和眼部每天需要接受2 次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观察患儿的皮肤状况,并给予患儿肢体相应的被动运动或者按摩。最后,确保病房环境满足有关需求,不仅要每天定时开窗换气,还需结合具体需求开展紫外线消毒。此外,定期使用医用消毒剂就暖箱以及各类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擦拭,以达成有效消毒的目的,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联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其中有57 例患儿治疗效果十分理想,脱机后痊愈出院。剩余患儿继续治疗的意义不大,家长选择放弃治疗。本次研究中60 例新生儿重症患者的有效治愈率高达95.00%,由此可见气管插管及针对性护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医疗水平的强化,在此种背景下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于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发普遍,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大幅度提升了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以新生儿重症肺炎患者为例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以及针对性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手段,治疗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60 例患者中接受对症治疗后有57 例患儿效果显著,顺利脱机痊愈出院,仅有3 例患儿持续治疗无意义,家长选择放弃治疗,其治愈率高达95.00 %。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就常规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手段进行联合应用,可切实降低患儿出现呼吸机并发症的几率,进而患儿呼吸机应用时间大幅度缩短,促进了临床治疗有效性的提升[1-2]。
综上所述,患有重症肺炎的新生儿其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手段和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应用,然后结合气管插管和患儿实际症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不仅可大幅度缩减患儿的上机时间,而且一定程度抑制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于患者成活率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均有积极意义。所以说,可将其看作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应考虑将此种治疗手段大范围的推广和积极应用[3]。此外,医学工作者还需持续开展气管插管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症状应用手段的深入研究,旨在深度挖掘出此种治疗手段的各项优势并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