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421001)蒋金华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接受疾病治疗的14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表示同意参加,同时符合相关医学伦理标准。现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女性30例、男性40例,年龄区间51.38~78.92岁,平均年龄为(59.65±2.44)岁。观察组女32例、男38例。年龄区间为52.36~78.65岁。平均年龄为(60.38±2.77)岁。经对比证实。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受试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疾病,在此其中包含使用脑营养药品、止血药品、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循环障碍药物等。在此同时对受试者实施康复练习。具体内容为吞咽、呼吸、进食训练,机械刺激,温度刺激,气管运动以及软腭控制等。每次训练时长控制在30~45min,1天进行1次,每周进行6次。1个月为1个疗程,患者接受为期1个疗程的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受试者接受针灸,治疗详细为:择取受试者两侧翳风穴、廉泉穴、人迎穴、金津穴、海泉穴、玉液穴[1]。使用毫针直刺人体人迎穴1寸,具体为朝向颈部上下放射具有针感为适合。针对廉泉穴利用针尖朝向受试者舌根方向针刺,直至舌根。开展小幅度予以提插捻转处理。当病患局部生成朝向喉部放射针感之后,视为适宜。两侧翳风穴则由单侧穴位朝向对侧穴位透刺进针,长度大约为1.5~2.0寸开展小幅度提插捻转。针对于金津穴、海泉穴、玉液穴,则分别进行点刺处理,以稍稍出血为适合。在患者的双侧翳风穴以及廉泉穴留针半小时,人迎穴留针3分钟,每天治疗1次。患者接受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本实验利用VFSS量表,对受试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分数越高,证实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越好。②分析两组受试者干预后治疗效果对比详情。
1.4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用表示,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分别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FSS分数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FSS分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VFSS分值(7.55±1.23)高于对照组的(5.24±1.43),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7.1%(54/7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4.3%(66/70),组间差异显著(P<0.05)。
中医认为,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病机主要在于肝肾阴衰、经血无法上荣、营养失衡、气血紊乱。患者机体内于痰火风阻滞、阳气不达、窍闭神匿。在治疗上,应当以扶正祛邪以及标本兼治法加以治疗。人体的人迎穴为足阳明胃经,其能够发挥出理气降逆以及通脉的功效。廉泉穴则为阴维脉以及人脉交汇之处,能够发挥出枢折落消痰火的效果,而两侧翳风穴则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且汇集在手足,少阳之会穴之中可体现出调三焦以及祛风的功效;玉液穴以及金津穴属于人体头颈位置奇穴。在治疗呕吐、难言、舌部肿胀方面,可发挥出满意效果。而海泉穴在治疗呃逆、舌缓不收可取得满意成效。针刺上述穴位能够取得开窍利咽、化痰祛风的效果。令血气得以畅通,利气得降,发挥出治疗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成效[2]。
有研究证实,对受试者的完骨穴、翳风穴以及风池穴加以针刺,能够发挥出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以及末梢微循环脑血流、颅底血流的成效。促进创建病灶位置侧枝循环,可令受试者脑部组织血压供应尽早得到改善,加速中枢神经功能恢复,重建上运动神经元,有效支配延髓运动核。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治疗之后,VFSS分数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试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P<0.05。
由此能够看出,针对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来讲,实施针灸治疗能够发挥出满意成效,此法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