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内容初小衔接教学的思考

2020-12-25 02:54顾佩德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浮力初中物理

顾佩德

【摘    要】  我们物理教师要将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施教,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从比较差异、加强衔接、掌握方法等角度阐述初小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物理;衔接教学;浮力

一、比较差异,因生施教

笔者将苏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的“浮力”与苏科版八下“浮力”内容进行简单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都要求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浮力,并在物体有沉浮中提出自己的猜想,但前者是验证哪些物体能在水中上浮、哪些物体能在水中下沉的猜想,后者是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两者都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能促进学生观察、实验、归纳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后者还要求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可以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直观地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探究中能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而初中物理知识不仅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能透过实验的操作去分析抽象的物理原理。

科学教学中,通过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猜想,并借助于实验了解浮力现象,将泡沫放在水中并用手指向下按,对浮力形成初步的感知。通过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在空气中的质量与水中的质量,感受在水中不同状态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借助于图片与实验了解浮力的概念,猜想处于漂、悬、沉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小球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并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所排开液体的体积与密度相关,即F浮=ρ液V排液g。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对学生验证猜想提出的要求也不同,前者要求学生猜想石头、木块、泡沫、乒乓球、橡皮、钩码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后者要求学生针对漂在水面上、悬在水中、沉入水底的小球中哪些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底的小球是否也会受到浮力进行猜想。从空气中、水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不同,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两者同是猜想,但本质不同,前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后者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方案对猜想进行验证。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材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前者让学生用手按水中的泡沫,体验手上的感觉,从而能体会到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运用弹簧秤测量在空气中、水中的物体的重量,让学生体会到不论是下沉还是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

二、加强衔接,师生共融

教师要加强初小衔接,能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现实起点与学习能力,让知智并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添课堂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在小学里都接受过科学的熏陶,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准确把握他们的起点,这样才能因生施教。在教学“浮力”内容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现有能力与发展需求,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如小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测量在空气中、水中同一物体的系数变化,能据此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师只有联系学生的前知识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沟通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联系。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建立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才能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让他们能在“前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知识经验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智、情得到和谐发展。

三、掌握方法,发展思维

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相比,既有知识内容的增加,也有蕴含在其中的物理科学方法的挖掘,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要教会学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开展物理实验、提出猜想、验证规律的方法,让他们在完善物理概念、建立知识体系、加强知识应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物理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沟通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明确的指引,让他们在习得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如在导课时,教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气球为何能腾空而起?山东舰为何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何能浮在死海海面上?学生自然会答出与浮力有关,教者再让学生去搜集一下生活中有关浮力的现象,就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关注实验,让学于生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为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法、设定好实验器材,让他们循着教师的思维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就会丧失了自主的权利。教师要让学于生,为他们提供实验探究的空间,让他们依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方案、选择器材,并通过动手操作、归纳结论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如在“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教者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的实验器材,除水、烧杯、玻璃棒外,学生还想到了生鸡蛋、食盐、白糖、饮料瓶等器材,将鸡蛋放在烧杯中,并逐步加水,但鸡蛋没有上浮,逐步加入盐或糖并进行搅拌,鸡蛋慢慢地浮上来。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将盖有盖子的空饮料瓶放入水槽中并慢慢往下压,直至完全浸于水中,感受浮力的变化,再将其逐渐按至水槽底部,感受到浮力的不再变化,从而能获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结论。教师只有将实验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自主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衔接,分析两者之间的教学差异,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兆华.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9(12).

[2]吴锡海.用“活”生活常见物品,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理科园地,2019(12).

[3]杜海林.问题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创新实践[J].名师在线,2018(12).

[4]周立颖,耿爱霞.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的新思考——以“物质科学”和“技术与工程”领域为例[J].中學物理教学参考,2010(01).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浮力初中物理
例谈如何进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十章浮力
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探秘浮力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