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 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较强,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孩子礼仪的培养和规范,要在正常的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从小就受到礼仪教育的熏陶,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
【关键词】 幼儿园;礼仪教育;熏陶
幼儿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礼仪为主,语言教育也是启发他们对语言的认知,这个过程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家长和教师都要有所意识。好的语言习惯、礼仪教育要从小培养,从小规范,要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无论是心理发展还是身体发育情况都无法脱离环境的作用,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意识到环境对于幼儿好习惯、礼仪规范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并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让幼儿成为有礼貌、懂礼仪的好孩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教会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课时候的礼仪,尊重老师、尊重小伙伴,老师发言时候保持安静;下课后与小朋友玩耍时候也要遵守礼仪规范,与小朋友和谐相处,遇到老师时候有礼貌,自觉问好。平时语言交流时要注重语言的文化性,努力营造好幼儿在园里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礼仪规范的必要性,从小就要养成懂礼仪的好习惯。例如,老师先做好表率作用,在学校里无论遇到家长还是同事都主动打招呼,热情地问好。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学着老师的言行同样对待自己的长辈、老师、小朋友,在这样不自觉的行为中就养成了懂礼貌、有礼仪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关于礼仪的情景、礼貌问好等画面,营造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每天都能耳濡目染,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活动,比如模仿一些场景,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需要去问路,就要用到礼貌用语“你好”“请问”等,让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培养礼仪意识,规范自身礼仪。
二、融入传统节日的礼仪
传统节日对于幼儿礼仪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注重礼仪的培养,推崇有素质、有涵养的教育理念。幼儿教育虽然不用这么深入,但是对于礼仪的规范和培养是重点,通过与传统节日礼仪的融合,能够让幼兒更好地贴近生活,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享受节日带来喜庆的同时,提高自己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对于幼儿教育是有利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局限于课堂和幼儿园,而是结合了幼儿园与社会、与整个大环境之间的联系,能够促进幼儿礼仪意识的形成。例如,国庆节开展爱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通过网络或电视收看升旗仪式,切实体会到体验礼仪的重要性和庄严性;春节时候,让幼儿注意观察家里对于节日的就餐礼仪、亲戚之间的礼仪、过节时候的礼仪,和家长共同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感受祖国人民对于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相关礼仪活动的进行,让幼儿耳濡目染,切实感受到身边的事物与礼仪联系的紧密性,自觉主动地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逐渐培养成懂礼仪的好孩子;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孩子懂礼仪,学会给老师、父母问好,采取实际的行动向他们表达爱意和问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亲手制作贺卡或鲜花,向长辈表达感恩之情。这样的礼仪习惯从小培养,不光是让孩子懂礼貌,还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懂得感恩。
三、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的专注力更多倾向于游戏活动中,对于他们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要依靠耳濡目染、课堂教育,在他们的游戏活动、实践活动加以渗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来说,纯理论的教学是不可取的,他们的活动行为比较随性,教师能够将礼仪的培养融入到他们的日常活动中,这样的方式能更高效培养幼儿礼仪规范。例如,可以让孩子一起观看《懂礼貌的好孩子》《谁做得对》等文学作品,学习和鉴别里面小朋友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指出演员的行为哪一种是正确的,让小朋友去模仿和学习,如果是错误的,也要让小朋友明白哪里是错误的,该怎样改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幼儿。还可以开展情景扮演,创设一个活动场景,比如老师带着幼儿一起扮演“开超市”的场景,一部分幼儿扮演商家,一部分扮演购物的客人。通过这样的模拟场景,让幼儿明白日常交流该用的语言规范,“欢迎光临”“谢谢 ”等词语,积极主动去问客户的需要。教师们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参与进去,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领,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多互动,利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规范礼仪。
总之,懂礼貌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将这种礼仪融入到日常活动中,结合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教育环境,多方式去培养,强化幼儿的礼仪规范,从小就在他们心中埋下懂礼仪的种子,使幼儿学礼、懂礼、用礼,不断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能够将“礼貌待人”熟记于心,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