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梅
【关键词】 教师;人格;习惯;熏陶;催化;情感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24—01
教师是学校环境中重要的德育资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行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思想品德,这种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却是深远的。那么,学校教师的这一隐性育人功能,应该给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学生以怎样的影响呢。
一、教师人格品行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熏陶作用
教师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熏陶作用。教育人都清楚,初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谈举止,是学生关注、谈论的焦点之一。农村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平日里教师在校园里的行为举止、处事态度,以及显现出的自信、乐观、责任感等品质,无声无息地给学生传递着一些品质信息,在学生身上会留有明显的教师的品行痕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的人格品行,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垂范,无言的教诲。因为“德育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而人的习惯或者说德性的形成,是在生活的实践中慢慢地体悟的结果,不是灌输而成的。如果留意一下各班学生的表现,就会发现,凡有着健康人格、良好品行的教师所带的班班风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做事态度都趋近于他们的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显现的人格品行,对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不仅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而且个别学生还从教师身上获得一些他们“自己感觉不到的某些前行的动力、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教师人格品行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浸润作用
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行对学生来说,就如土壤对禾苗的滋养一样,时刻浸润着学生的身心。在学校每次举行的各项班级比赛活动中,凡是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责任心强、自信乐观、勇于竞争、富有团队精神的,该班总会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获得奖励,即使学生没有拿到比赛的名次,这个班同学整体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也是令师生赞许的。正如朱小蔓在《关注儿童心灵的成长》中指出的:“当一个人的积极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容易在行动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意向和定势”。由于教师在平日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给学生传递的是自信、努力进取、合作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这种积极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慢慢成了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态势,学生在不经意间已有了勇于向上、向好的情感意志,以及做事时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积极、尽力做到最好。教师往往不太在意自己在课内课外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可很多学生十分在意,甚至有些情境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三、教师人格品行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催化作用
肯定或暗示美的形象,要比传授一种知识更重要。尤其在农村寄宿初中学校,教师的这一作用更为突出。初中学生,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上,教师“点滴细节锻造学生心灵”。老师耐心地对待每位学生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关注每位学生的感悟,关注不成熟、表达还不太符合题意的见解, 并能放大了给予肯定、鼓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公平、 信任、鼓励的态度,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快乐体验的升级,而且是学生优点得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宽容、尊重的态度,信任、诚恳、公平的处事方式,影响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催化学生内心的块垒,催生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坚定学生前行的立场。这个过程尽管很慢,或许收效甚微,但它有着滴水穿石的作用。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初中学生正是这样,教师的关注,使他们有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内心向上的信念就逐步建立,慢慢生成积极进取的力量。
四、教师人格品行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情感支持作用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兴趣,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总是洋溢着愉快、满足的态势,有时还富有幽默感,能站在学生的年龄看待问题、试着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试着倾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的变化,用教师的生活态度、经验等启发他们,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感染,放松心态,对教师的教育做出反应。在学生犯错误时,和风细雨的问清是咋回事;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捧着一颗爱心去帮助,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呵护、激励,慢慢地师生间就建立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应答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对每天置身于校园中或住在学校中的学生来说,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真诚的呵护、激励,形成的这种“积极的情感应答关系”,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支撑学生努力前行。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