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462400) 王军辉 华丽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47例,均行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男25例,女22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4.87±8.65) 岁;骨折原因:15例交通事故伤,19例跌落伤,13例摔伤;骨折AO分类:A型27例,B型20例;闭合性骨折40例,开放性骨折7例。
1.2 方法 ①术前准备 完善常规心肝肾肺、血尿便、凝血功能、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检查;消肿止痛、制动;待骨折处皮肤恢复良好条件后行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②手术方法 仰卧位,硬膜外麻醉,手法牵引复位移位骨折,骨折线胫前外侧取约2~3cm小切口,将戴有无菌指套食指伸入切口,探查骨折复位状态;于骨折头尾标志线处取纵向1.5cm左右切口,避开隐静脉,分离骨膜、深筋膜,建立皮下通道;经皮下通道将合适钢板置入胫骨内侧骨膜外,皮外采用另一同样尺寸钢板精准定位,戳小孔,钻入固定螺钉,直视下于钢板置入端入口处拧入1~2枚螺钉,共需固定螺钉8枚,螺钉间距约2cm~4cm,术毕缝合创口。③术后处理术后使用预防生素1~3d;术后3h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d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4~7d踝关节背伸、跖屈等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8~15d短距离行走;术后16~90d拆除固定,双拐下地站立,进行负重前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②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③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统计并计算患者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1 围术期指标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 5.7 4±8.1 1) m i n,术中失血量(40.28±9.69) ml,骨痂形成时间(1 5.3 2±3.4 7) d,骨折愈合时间(12.32±1.58) 周。
2.2 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 本组患者优36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占比0.00%,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7.87%(46/47) 。
2.3 并发症发生率 本组患者关节疼痛1例,术后感染1例,骨延迟愈合1例,皮肤坏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8.51%(4/47) 。
近年来,针对胫腓骨骨折,临床多通过内固定治疗,其中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既往常见术式,术中创伤大、失血量多,术后组织感染、坏死风险高,并对骨折断端血供影响大,不利于术后骨痂形成、骨折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将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患者,结果发现,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5.74±8.11) min,术中失血量(40.28±9.69) ml,骨痂形成时间(15.32±3.47) d,骨折愈合时间(12.32±1.58) 周,可见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本研究发现,本组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7.87%,证实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可显著改善患者膝踝关节功能,是治疗胫腓骨骨折有效术式。此外,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仅需2~3cm小切口即可建立内固定皮下通道,顺利置入钢板,且切口与骨折断端相距较远,可降低骨折处损伤程度,减少术中失血量;术中钢板间螺钉间距适量增加,可分散固定应力,增强内固定物稳定性,防止钢板外露、固定物松脱,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1]。此外,术中无需大范围剥离骨膜、软组织,可保留骨膜下小血管网络功能完整性,使得骨髓能继续滋养血管,有利于术后恢复,加快骨愈合,恢复膝踝关节功能的同时,可减少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骨延迟愈合等并发症[2]。本研究发现,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见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可显著降低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
综上,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膝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特点,是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有效术式。